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孟津 > 历史概况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孟津县平乐镇,该城最早始建于西周,此后经过了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修建与使用,至唐初被废弃,时间长达1600年;其间作为我国古代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的王都或国都,时间达500多年;是我国古代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重要都城之一,城市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是了解我国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与发展变化的重要城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汉魏洛阳故城被确定为国家专项资金重点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有了科学的、整体的保护规划,这必将有力地促进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的力度和规模再上一个新台阶,汉魏洛阳故城也将以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其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此后东周、东汉、曹魏、晋、

       北魏等朝代先后为都,至唐初废弃,前后延续使用长达1600多年,其中作为都城的历史达500多年。由于东周城考古资料缺乏,确定较晚,因此,习惯上仍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在汉魏洛阳故城发现的西周城址,其规模基本为方形,大致合当时的东西六里,南北五里,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其时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这是汉魏洛阳故城建城的开始。东周时期,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周王室爆发了争夺王位的王子朝之乱,周敬王被赶出了周王城,周敬王在诸侯的拥戴下,于王城东扩大了西周城,建立新城,这是东周成周城,在西周城址的基础上,向北增扩而成。秦封吕不韦为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吕不韦再次扩大了该城,这次是沿用东周城址而向南扩而大之,城市的规模达到了东西六里,南北九里。此后,东汉、曹魏、西晋的国都洛阳城和北魏洛阳都城的内城,都是在这个城址的基础上修建沿用。北魏迁都洛阳后,依汉魏晋洛阳城修复、扩建,增修了外郭城,汉魏晋以来的洛阳城变成了内城。北魏洛阳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加上在洛河南所建的夷里和四夷馆,则南北亦为二十里,面积达到了100平方公里。

       东周敬王始都东周成周城,历11帝,205年。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十月定都洛阳,自汉光武帝起,共13帝,达196年之久。东汉末年,王室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20余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于公元220年,逼汉献帝让位与他,是为魏文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曹魏自魏文帝起,共5帝,46年。公元265年,司马炎重演“曹丕代汉”故事,废魏帝曹奂,改国号晋,自立为帝,为晋武帝,史称西晋。西晋自晋武帝起,共4帝,52年。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自孝文帝起,共6帝,42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东、西魏分立,各营新都,洛阳又成为诸强争夺、称雄天下的比争之地。连年不断的战争,使盛极一时的洛阳城遭到重大破坏,曾经辉煌的汉魏洛阳城逐渐失去了往日悠久的正统地位,至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洛阳县治与河南县治从金墉城迁出,汉魏洛阳城逐渐沦为废墟。

       经过四十余年考古勘探和研究,基本弄清了汉魏洛阳故城的结构和布局,汉魏故城遗址地上地下遗存、遗物十分丰富,重要遗存有:北魏内城城墙遗址(即东汉、曹魏、西晋时的洛阳城,北魏时扩建外郭城而成为内城);宫城和太极殿(俗称金銮殿)遗址;阊阖门(宫城正门)遗址;金墉城遗址;北魏外郭城遗址;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和永宁寺塔基遗址;灵台、明堂、太学、辟雍遗址;北魏大市、白马寺遗址;租场、牛马市遗址等。

       汉魏洛阳故城在我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历代定都总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对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就城市建设而言,汉魏洛阳故城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尤其是都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都城的建筑形制、设计规划影响达千年之久。1961年,汉魏洛阳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于2006121施行。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保护范围,东至偃师市首阳山镇白村至后张村间外郭城城墙外50南北一线;西至洛龙区白马寺镇齐郭村与分金沟村间的长分沟西沿南北一线;北至孟津县平乐镇上屯村外郭城残垣北50东西一线;南至偃师市佃庄镇王圪垱村南东西一线界桩以内的区域。汉魏洛阳故城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延200的带状区域。

汉魏洛阳故城已经被国家列为专项资金重点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这必将有力地促进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展示力度和规模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宫城

       汉魏洛阳故城经历朝代众多,延续使用时间较长,历代相沿用而迭加修葺,致使城市形制变化较大,作为国都或王都的洛阳城,宫城的形制及演变则更为复杂。据文献记载,东汉时的洛阳宫城主要是由南、北二宫组成;曹魏时期的洛阳宫则是在东汉北宫的旧址上重建新修,改变了东汉二宫制而为单一的宫城制;西晋沿用曹魏宫城,略有增建;北魏的洛阳宫城则是在魏晋洛阳宫城的旧址上重建。现存的宫城遗址主要是北魏时期的遗存。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同年开始修复洛阳城,重建洛阳宫。北魏为显示国统正朔,在都城建设方面仍沿用魏晋旧制,力求保持魏晋旧规。北魏宫城的重建进行了十年,至宣武帝景明二年(502年)正殿太极殿方落成。北魏的宫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宫殿区,内有太极殿、太极前殿、明光殿、观德殿等;北部为宫苑区,是帝王游乐、后妃居住场所,主要有宣光殿、嘉福殿、九龙殿、宣慈殿、灵芝钧台、凌云台等。在宫城北面,仿前朝建造了皇家禁苑——华林园。

       经初步勘查得知,北魏洛阳宫城遗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中北部偏西处,是汉魏洛都最重要的中心区。呈规整的南北长方形,南北长1400,东西宽660。宫城的四面墙垣保存尚好,墙基虽已埋没地下,但都能连接起来。在南墙的偏西处,有门址一座,当地群众称为“午门台”,这就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遗址。其阙口南出大道一条,即为铜驼街。

       在宫城遗址区域内,发现夯土台基约二三十处,规模高敞宏大,排列密集有序。种种迹象, 无不表明当年汉魏洛阳宫城内殿堂林立,楼阁飞连的雄姿。

       北魏宫城的正殿为太极殿 ,在今孟津县平乐镇金村南面,有一片突兀的高地,此即为太极殿遗址。经初步勘查,可知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南北宽约60,地下保存的夯筑台基厚达6以上,且周围有密集成组的夯土基址。

       曹魏明帝在位时期,对洛阳宫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宫城正殿太极殿的营建就在此期间完成,后为西晋所沿用。北魏迁都洛阳后,在魏晋太极殿旧址上复建太极殿。太极殿位于宫城南部,为新皇登基、大朝会和处理重大事件的正殿,在宫中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它的南、北、东三面有廊庑环绕,北面有墙与寝殿隔开,形成宫城中最大的殿庭院落。主殿高踞在高大的台基上,有马道通上殿陛。殿面阔十二间,其东西两侧分别有东堂、西堂,东堂为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宴请各方使臣之处,西堂主要供日常起居之用。太极殿三殿并列,成为洛阳宫中最为宏伟、雄壮、华丽的建筑,集中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庄重与尊贵。后世宫城正殿以“太极”为名,也肇始于此。

       阊阖门  

       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北面正对宫城的正殿太极殿,相距约500,南面为御道——铜驼街,并直通内城正门宣阳门。阊阖门始建于曹魏明帝,西晋时沿用。北魏宫城正门仍称阊阖门,正殿仍称太极殿。阊阖门、太极殿、宣阳门构成了汉魏洛阳城的南北轴线。作为象征帝王威仪的礼仪性建筑,阊阖门是举行帝王登基、接见四方朝贡者等重大活动的地方,极少用于通行。

       200111月至2002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城队对阊阖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表明,北魏阊阖门、阙的基本规模与形制乃是沿用魏晋时期建造的城门、阙基址,城门楼位于宫城南墙的北侧。整个门址位置在宫墙后侧,门前宫墙缺口的两端分别设置左右双阙,两阙不仅分别与东西两端的宫城南墙相连,还通过城门两侧院落的院墙和城门连接,由此构成一组形制新颖的完整城门建筑。

       从发掘建筑遗迹可知,这座城门是一门三道,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殿堂式建筑。阊阖门修建在有完整柱网的殿堂式夯土基座上,门址上有巨大的城门楼建筑。双阙的基址在城门基址南侧的宫城南墙缺口的两端,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分布,平面皆呈曲尺形,厚度达4,其基础均为东西宽约36,南北长约37.5,为一母二子的子母阙式。城门南侧的东西双阙之间为一片宽阔的广场,东西宽41.5,南北长约37。阊阖门遗址不建在宫城南墙上,宫门后置,门前建有巨大的双阙,却不突出前,而与宫墙相连,这种独特的形制布局,是目前所知宫城正门建造的最早实例。

       阊阖门的建造,有许多方面昭示着汉魏洛阳故城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是采用殿堂式柱网布局建造城门的较早范例,其门前的左右双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而它的形制、结构和建造技术,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有的门阙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阊阖门遗址保护工程

       阊阖门遗址位于洛阳北魏宫城南墙正中略偏西,由于汉魏时期洛阳城的正南门因洛河改道被冲毁,宫城正门阊阖门就成为该城现存最重要的城门建筑,在整个都城中其地位也是其他城门不可替代的。

       200111月—2002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对北魏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进行了发掘,可知遗址规模巨大,有密集的柱网,一门三道,夹建的子母双阙,宽阔的广场,其巍峨壮观的恢弘气势令人赞叹!

       由于遗址距现地表很浅,周围是正在耕种的农田,日益遭到生产、生活活动的破坏。加上自然的雨水侵蚀与风化现象较为严重,对遗址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对遗址的保护十分重视,2006年,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委托陕西古建设计研究所制定了《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保护方案》及施工方案。

       根据遗址的保存现状,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制定了保护方案。在原遗址上先铺垫一层细砂隔离层,再在隔离层上覆土保护,并对遗址现象进行复原展示。门址台基及阙间广场地面采用改性土地面;门址台基上的墩台和隔间墙、东西阙台采用改性夯土夯筑。在建筑遗址周围种植绿化带,以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

       阊阖门保护工程,依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实行整体保护,既整治环境,改善遗址的保护和管理环境,又保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汉魏洛阳故城——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东汉以洛阳为都城长达196年。洛阳成为中国大一统封建国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对外联系、交通等方面的中心,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自然而然地从西汉国都长安转移到了东汉都城洛阳。

       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使者沿丝绸之路赴西域拜佛求法,于公元68年在洛阳创建了“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从西域而来的两位高僧在此翻译出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公元73年,班超奉命由洛阳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余年;公元97年,班超的属员甘英沿丝绸之路一直到达波斯湾,扩大了汉朝在中亚、西亚的影响,也是汉朝首次西行最远的使者。

       班超之子班勇,曾任西域长史,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西域记》,据此而成的《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西域诸国有23国,其中有明确里程记载的13国,其起点都始自洛阳。西域诸国不仅皆派一个王子长居在国都洛阳,而且时常到洛阳向皇帝进贡。从史书记载可知,西域各国到洛阳的贡献十分频繁。

       公元100年,汉和帝曾对古罗马蒙奇、兜勒“赐其王金印紫绶”,其颁发仪式无疑是在洛阳宫廷举行的。这是欧洲与中国有据可考的首次直接交往。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各国与东汉国都洛阳的文化、商业、交通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当时的丝绸之路上,西域诸国的侍子、使节、奉命驰马奔走的邮驿、深目高鼻的胡商和汉人贩客,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他们把佛教文化和大量的异域珍宝带到中原,同时把中原的汉文化和丝绸等珍宝带回西方。

       曹丕定都洛阳建立魏国后,西域各国便于曹魏建立了政治与经济的往来。此时,通往西域的道路也不同于汉时的南北二道,又开辟了一条由玉门关直接通往车师的新北道,道路增加为三道,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更加便利。

       曹魏时期,仍有大量的西域僧人来到洛阳弘法译经,中国的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公元205年,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游化到洛阳,在洛阳译出了《僧祗戒心》,这是汉地最早的佛教戒律,他也创建了汉地授戒度僧制度。

       西晋时的洛阳仍然是东西方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中心。西行求法的朱士行于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派弟子法饶将佛经送回洛阳。洛阳不仅是西去取经的东方起点,也是佛经东来的汇集点。汉晋时期的洛阳以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吸引着西域诸国,西域诸多民族将学习汉文化视为本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派出留学生前来学习,在洛阳发现的西晋辟雍碑上就清晰地刻有来自西域的学生的名字。

       北魏都城洛阳已经成为了一座国际大都市,精美的丝织品和各种奇珍异宝吸引了西域各国的使者、商人前来朝贡、经商贸易。这里有专门接待和安排东西南北四方来归之少数民族和异国之人的四夷里和四夷坊;有聚“天下难得之货”的“四通市”。在北魏都洛的四十余年间,丝绸之路上的西域诸国遣使进贡多达200次以上,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也比汉晋时更多,北魏与西域诸国的关系至宣武帝时达到了高峰。

       北魏国都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其表现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与西域频繁交往,更表现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北魏洛阳不仅聚集着大批沿丝绸之路来中国译经讲法的西域僧人,北魏政府也派中国僧人从洛阳出发去西方取经。宋云等人不但求得佛经,而且在西行中宣传了华夏传统文化,使丝绸之路沿途诸国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充当了佛教文化的使者。

       北魏佛教空前兴盛,可以说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著名的龙门石窟即是北魏时开始开凿的,而且随着佛教的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文化交流。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明,汉魏洛阳故城与丝绸之路有着千丝完缕的联系,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掘和研究,已基本确定了汉魏洛阳故城的轮廓和布局,蜿蜒相连的城垣、高大的夯土台基……一个个遗址和精美的文物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东西方商贾云集的汉魏都城洛阳。

       汉魏洛阳故城保护总体构想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遗址的保护应是保护和展示并重,使这些有着重大价值和文化底蕴的遗址走出象牙之塔,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经济效益。根据都城类大遗址保护的一般规律,以及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现状、破坏程度、重要性程度及难易程度、科学研究进展程度,结合洛阳市总体发展规划,以保护现存地面遗存和重要地下遗址为重点,经与社科院考古所汉魏队共同协商并请教多位专家,对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有如下总体设想:未来5年内(十一五期间),迁移内城区内金村(部分)、韩旗屯、龙虎滩等村民400余户至重点保护区外,禁止在重点保护区内建设厂矿企业,禁止在城垣上和城垣边进行农业耕种,迁出310国道收费站。而后自北而南,对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内城城墙(含金墉城遗址)全部进行围栏隔离植绿化带保护,清理杂草,回填洞沟,再以化学或自然保护;以不同风格展示城垣东北角900、金墉城、东垣南段500及城墙断面和城门阙口遗址、西垣南段1000;发掘清理并建棚保护北魏太极殿及阊阖门遗址,在永宁寺塔基遗址维修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向东南西三面扩展,基本恢复永宁寺遗址范围和其中大殿、门址和围墙,而后架桥南过洛河,保护展示东汉灵台遗址并建张衡纪念馆。同时,在永宁寺遗址区内建设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陈列)馆,以此确立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基本轮廓。最终以点带面,形成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公园参观旅游的基本要素,依托白马寺,扩大洛阳东线旅游内容,以厚重的历史底蕴提升洛阳的文化品位,实现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双嬴! 

     邙山陵墓群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  

       西段:洛阳市北郊、孟津县境内,北魏陵区。

       保护范围一:北界朝阳镇游王村——朝阳镇崔沟村北;西界朝阳镇崔沟村——洛阳市邙山乡冢头村南;东界朝阳镇游王村)——洛阳市瀍河区盘龙冢村;南界洛阳市邙山乡冢头村——洛阳市瀍河区盘龙冢村。

       保护范围二:以红山乡杨冢村南、新唐村东南、上寨村南、邙山乡中沟村西、洛阳市驾驶员训练场西、庄王山村北、苗南村西、洛阳车辆段等9个大冢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0为保护中段:洛阳市北郊、孟津县境内,东汉陵区。

       保护范围   北界送庄镇东立射村——会盟镇靳村;西界送庄镇东立射村——送庄镇左坡村南;东界会盟镇靳村——平乐镇半个寨;南界送庄镇左坡村南——平乐镇金村。

东段:偃师市境内,东汉、曹魏、西晋陵区。

       建设控制地带:  

       西段:洛阳市北郊、孟津县境内,北魏陵区。北界常袋乡酒流凹村——城关镇瀍阳村——城关镇水泉沟村;西界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红山乡杨冢村南;东界城关镇水泉沟村——洛阳市瀍河区小李村南;南界洛阳市红山乡杨冢村南——邙山乡苗南村——瀍河区小李村南。

       中段:洛阳市北郊、孟津县境内,东汉陵区。北界城关镇水泉沟村——白鹤镇牛庄村——会盟镇李家庄;西界水泉沟村——洛阳市瀍河区小李村南;东界孟津县与偃师市的分界线;南界洛河河道北堤。

       东段:偃师市境内,东汉、曹魏、西晋陵区。北界孟津县会盟镇李家庄、小集村——偃师市邙岭乡东蔡庄村——偃师市山化乡南游殿村;西界孟津县、偃师市的分界线;东界偃师市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南界洛河河道北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2011921 

序号
  
  
级别
      
      
1
卦沟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朝阳镇卦沟村
1963620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
2
拟山园帖石刻
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
19861121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
3
石象
东汉
孟津县平乐镇象庄村
2000925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
4
负图寺大殿(含石刻)
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
2000925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
5
宋碑
北宋
孟津县常袋乡石碑凹村
200668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
6
李际期墓
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
200668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
7
魏家坡民居
孟津县朝阳镇魏坡村
200668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
8
元乂墓
北魏
孟津县朝阳镇向阳村
19861121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2011年9月21

序号
  
  
级别
      
      
1
新庄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
1975728
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公布
2
后李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
1975728
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公布
3
柿林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王良乡柿林村
1975728
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公布
4
班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小浪底镇班沟村
1975728
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公布
5
朝阳烈士陵园
1950
孟津县朝阳镇朝阳村
1975728
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公布
6
双槐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会盟镇双槐村
20071113
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
7
鹞店古寨
明清
孟津县平乐镇鹞店村
20071113
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
8
寺河南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城关镇寺河南村
20071113
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
9
重修古夷齐祠碑记
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
20071113
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
10
朱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送庄镇朱寨村
20071113
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2011921

序号
  
  
级别
      
      
1
氵廛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朝阳镇氵廛沟村
1983101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
簸箕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麻屯镇簸箕岭村
1983101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3
小潘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会盟镇小潘沟村
1983101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4
金村烈士陵园
1965
孟津县平乐镇金村
1983101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5
大阳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
孟津县城关镇大阳河村
200081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6
谢家庄石窟
北魏
孟津县县城桂花公园内
200081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7
马屯烈士陵园
1953
孟津县小浪底镇马屯村
200081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8
菠萝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常袋乡半坡村菠萝窑自然村
2008115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9
王氏诰命楼
明清
送庄镇送庄村
2008115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0
王铎故居
会盟镇老城村
2008115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1
麻屯烈士陵园
1947
麻屯镇麻屯村
2008115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2
圣王庙
麻屯镇水泉村
2008115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3
龙兴寺
明嘉靖五年重修
麻屯镇韩庄村
2008115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4
负图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送庄镇负图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5
狄氏祖茔
平乐镇翟泉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6
玄帝庙舞楼
朝阳镇闫凹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7
泰山庙
朝阳镇伯乐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8
火神庙
朝阳镇朝阳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19
福祥寺
平乐镇翟泉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0
祖师庙
清、民国
麻屯镇庙后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1
关帝庙
清、民国
横水镇横水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2
牛家寨
送庄镇朱寨村牛家寨自然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3
扣马长赢门
会盟镇扣马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4
金村北寨门
平乐镇金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5
王家岭摩崖石刻
城关镇杨庄村王家岭自然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6
还金山石碑
会盟镇花园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7
汉陵中学门楼
民国
白鹤镇鹤南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8
杨体锐烈士墓
民国
小浪底镇班沟村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
29
黄河南岸碉堡群
民国
会盟镇、白鹤镇黄河沿线
2011629
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