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孟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和洛阳城市区发展大格局,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奋力实现福民强县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本《规划纲要》着力阐明全县发展的战略意图、战略定位、战略布局和战略走向,重在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二五"时期本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纲举则目张,本规划将是今后五年孟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规划背景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危机与挑战,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和"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促使服务业快速发展;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压奋进,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预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大多数目标提前或超额完成。在"十二五"即将到来之际,孟津荣膺"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区)"称号,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全县
经济保持了快速、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2.9亿元,将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248.6%;2010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亿元,将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30%;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03亿美元,将是"十五"末的60倍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18∶52∶30预计调整为2010年的15.9∶54.1∶30。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使经济总量实现了重大突破,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10亿元、23810元和5.3亿元,不仅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而且将实现比"十五"末翻番。
--工业快速发展,主导地位凸显 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总抓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项目招商,五年引进省外资金127亿元,千万元以上项目169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42家增加到2010年的177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5家。涌现了台塑华阳电厂、中再生洛阳公司、榕拓焦化、洛钢集团、隆华传热、大洋耐火、杭萧钢构、百成内燃、义煤集团孟津煤矿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机械制造、能源电力、再生资源、建材化工、汽车零部件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撑产业,产业规模效益得到提升。华阳产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空港产业集聚区申报为省级专业园区。预计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50.6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9%提高到45.9%;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发展迅猛,年创产值近300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70%以上。
--农业稳中求进,产业化水平提高 预计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17.5亿元,是2005年的1.11倍;粮食生产能力21.87万吨,是2005年的121.2%,我县被确定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建设核心区"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50%,"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地位进一步巩固;特色种植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孟津贡梨、常袋红提、麻屯花卉、送庄无公害蔬菜、会盟万亩荷塘等特色农业基地和品牌,"会盟荷花节"、"常袋红提采摘节"等观光农业取得良好效益;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05家,拥有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接近40%。
--文化旅游融合,服务业生机勃发 成功创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4A级景区和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三个3A景区,"小浪底观瀑节"享誉国内外;建成了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推进了南石山唐三彩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打造提升了"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和"唐三彩"文化品牌;2008年孟津荣膺"中国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预计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亿元;商贸及房地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商业业态快速发展,连锁超市在孟津城乡相继落地,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现代物流初具规模,电信、金融、证券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迅猛。预计2010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3.0亿元,占全县GDP的30.0%。
--基础设施巩固,融资渠道拓宽 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多方打造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综合运用BT、BOT等投融资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县城新区建设开局良好,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8.1平方公里;建成黄河公园,启动了孟津文化休闲广场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三路两园"工程大部分完成,"五横三纵"的县城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两个大型变电站建设,农村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完成国道、省道30公里改建,新改建县道80公里、乡道120公里、村道350公里,"村村通"工程全面覆盖;小浪底孟西灌区项目小浪底至九泉水库段全线贯通,五年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实施了安全饮水和村村通自来水项目,解决了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生态环境改善,秀美山川再现 围绕生态县建设,"十一五"期间先后实施了村庄绿化、公路两侧生态林带、黄河防护林、旅游区绿化林、黄河滩涂开发经济林等一系列生态林业建设;完善了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了省级小浪底森林公园,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33平方米,2010年我县林木覆盖率达到30.3%,再现古老孟津秀美山川;以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关停了一批高能耗、重污染的"五小"企业,我县城区和主要旅游景点空气环境质量好于Ⅱ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结合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2010年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6%,出境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沼气服务体系覆盖全县,开展了以沼气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建设,市级循环农业示范村达到14个,以农村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为重点,形成了秸秆气化、还田等多链条循环农业模式;开展"城市矿产"综合加工利用,中再生洛阳公司成为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城市矿产"基地备选单位,循环经济产业蓬勃发展。
--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五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1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3.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面实现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第二县直中学、第三实验小学建成,农村薄弱学校提升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相继完工,城镇子女就学压力得到缓解;优化资源,基础教育由县域发展不平衡向相对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职业高中由单一化向规模化跨越,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以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夯实,麻屯、横水、小浪底等乡镇卫生院和百余所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全部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重大疾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预计"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70元,将完成目标的12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将完成目标的120%;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安全生产连续五年无重大以上事故发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县"、"省级好路杯先进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06年7月和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先后到我县视察工作,两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到来,使全县人民深受鼓舞,孟津也随之蜚声海内外。
第二节 "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评价
表1-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单位 "十一五"末计划目标 预计完成(2010年) 指标属性 完成程度
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00 110 预期性 完成110%
三次产业比重 % 10:69:21 15.9:54.1:30 导向性 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4 31.2 预期性 完成1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 亿元 150 372.9 预期性 完成248.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4.50 5.30 预期性 完成118%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7 21.87 预期性 完成128.6%
旅游总收入(累计) 亿元 8 11.02 预期性 完成138%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 45 50 导向性 完成111%
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 % 42.6 34.12 导向性
初中至高中升学率 % 80 81.54 预期性 完成101%
城市建成区面积 Km2 15 8.1 预期性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 % 85 98.63 约束性 完成116%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覆盖率 % 100 100 约束性 完成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4 预期性 完成10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 万人 3 3.2407 预期性 完成108%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累计) 万人次 10 12.1 预期性 完成121%
人民生活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000 4800 导向性 完成1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0440 13270 导向性 完成127.1%
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990 1083 预期性 完成109%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m2 30 40.77 预期性 完成136%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m2 40 41.8 预期性 完成105%
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 ‰ 6.5 4.74 约束性 完成72.6%
林木覆盖率 % 30 30.3 导向性 完成101%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平方公里 100 105 预期性 完成105%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8 38 预期性 完成100%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 M2 8 11.33 预期性 完成41.6%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70 73 约束性 完成104%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80 约束性 完成100%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 % 20 21 约束性 完成
(指标属性说明: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意图,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导向性指标,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
《孟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4大类29项主要指标。从完成情况看:约束性指标6项,全部完成,其中超额完成2项;预期性指标17项,完成16项,其中超额完成14项,1项尚有一定差距;导向性指标6项,完成5项,其中超额完成4项,1项尚有一定差距。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县正处于人均生产总值从4000美元向8000美元跨越的阶段,这一阶段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将进入加速阶段,经济发展将进入适度快速增长期,要素制约进入瓶颈凸显期,经济结构进入优化调整期,公共需求进入较快扩张期。以上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县将进入增长动力较大与调整压力加大并存、产业转移加快与竞争态势加剧并存、自身优势凸显与瓶颈约束趋紧并存、社会全面进步与民生诉求增多并存的新时期。同时,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发展中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情况。总体上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第一节 面临的机遇
--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将为我县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难得机遇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后金融危机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大潮,国外和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河南及洛阳产业向周边县域梯度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进程不会扭转,巨大的投资、消费潜力将带动消费结构的改变进而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使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成为迫切要求。这些都为我县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机遇。
--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县加快与洛阳融合发展、建设重要卫星城提供战略机遇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对中部的定位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并提出"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加快构建沿陇海经济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构想,将把郑(州)洛(阳)一体化作为一条重要战略实施,洛阳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洛阳"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发展战略,把孟津做为"五组团"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县成为一个既连中心,又连组团,具有突出地位的重要成员。无论从孟津的区位条件、产业构成以及与洛阳的融合发展上,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必将为我县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构建洛阳的重要卫星城提供战略机遇。
--资源环境强化约束的倒逼机制,将为我县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地提供重大机遇 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趋势,已经并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倒逼机制,在市场力量和政府调控下,经济正朝着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方向快速发展。尤其是发展中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愈来愈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逼迫各地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构建"两型社会",努力实现绿色增长,选择一条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我县较之于周边,历史上发展速度可能是稍慢了一点,但面对新一轮发展,却反倒使我们拥有了可供利用的资源和环境空间。倒逼机制的出现,将为崛起发展中的我县突破瓶颈约束,实现跨越发展,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地,努力打造洛阳的"后花园"提供重大机遇。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将为我县构建特色突出的文化山水名县提供良好机遇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凝聚民心的强大动力。孟津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有独特的山水文化,北临黄河,中居崇邙,南依古都洛阳,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肇造地,是我省"大黄河"文化生态旅游轴线上的一颗明珠。"百里孟津河"一线贯穿着"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的小浪底水库和"鉴光映天宇、一方赠西子"的西霞院水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将带来一系列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和路径,为我县传承文明、塑造精神、展现风貌,打造优质文化产业、构建特色突出的文化山水名县提供良好机遇。
--洛阳"福民强市"的总要求总目标,将为我县突破瓶颈制约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改善民生领域投入力度,让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洛阳"福民强市"总目标,体现了富民、惠民、亲民、安民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之宗旨,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孟津人吃苦耐劳、勤俭善良,开明厚重,自强不息,这将为我县破解发展瓶颈,孕育新的生机,激发新的活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机遇。
--孟津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为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较强的内生动力 孟津地理区位优越,与洛阳市区相连,处于洛阳半小时都市圈之中,享有"近水楼台"之宜、"向阳花木"效应,不仅位处"郑洛一体化"的关键位置,而且处于未来"洛三济"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时又是沿陇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矿产、水利、文物、生态资源丰富,工业有一定基础,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服务业生机已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全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经济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竞争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日益增强;随着"十二五"结构调整和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将推进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保持经济发展持续动力面临诸多困难 世界和我国经济可能进入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区域竞争加剧和多种体制、多重特征并存的时期,我县经济粗放增长、低位运行问题依然突出,长期依靠投资拉动、数量增加、规模扩张难以持续,经济总量不大,基础设施滞后,重量级骨干企业不多,支柱产业内部以科技为主导的内生动力和以机制为主导的内部活力尚未真正巩固,战略性新型产业和优势产品为数不多,高科技产业仍显奇缺,新型的特色消费虽有潜力但短期内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三次产业配比不优、内部结构提升缓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面临诸多制约,优势不明显;装备制造业层次和水平不高,重化工业虽为数不多,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节能减排压力正在加大;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配合推进作用不强,以旅游带动下的特色服务业尚未发挥其应有潜能;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二元结构明显,一体化步伐有待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今后长时期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解放思想和科技创新十分迫切 做为行动先导的思想问题仍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影响到发展的能力和速度、质量和水平的重大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有待转变,大市场意识、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效率意识有待增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有待深化,对涉及社稷民生、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尚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意志,提高执行力;同时随着科技步伐的加快、科技竞争的激烈、限制压减"两高一资"企业、项目力度的加大,如何面对县内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克服科技问题的由来弱项和"短板",实现科技推动下的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今后长时期必须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尤为艰巨 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不完善仍然是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且是诸多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的根源。上层建筑唯有适应经济基础,方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未来发展要求我县必须在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继续深化和加大改革力度,以良好的内外环境和市场配置、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气息,不断改善投资的软、硬件环境,增强区域性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实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如何加快和推进现有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转变,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成当务之急。当前,改革已进入全面攻坚时期,改革深化将触及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凸显。
--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居民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愈加迫切,民主法制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仍显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推进建设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梳理解决;工程建设中干扰、阻挠行为仍时有发生;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和谐社会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区域间竞争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中原各县(市)、洛阳各县(市)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围绕资源、资本、市场、信息、技术、人才和区域增长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且由于区域间发展基础的差异、发展轮径的不同,将使得这种压力进一步加大。从资源要素上看,我县文物保护资源众多,1/3以上地域为文物保护区覆盖,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影响很大,如何大力发展文物经济、破解土地紧缺将是我县必须破解的难题;从发展内部实力上看,我县地方财力状况尚未实现根本性好转,短时期内依靠政府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还不现实;从发展的高端要素看,我县面临着人才资源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制约,这些将成为我县新一轮发展的"瓶颈"。
总的来看,未来我县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绝对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支撑条件依然高居上游、占据绝对优势。"十二五"时期当是孟津可以一展宏图、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立足县情、放眼长远,以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发挥固有优势和巨大潜能,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推进转型,加快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互促共进、良性互动、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 发展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中原经济区和"郑洛一体化"为依托,以"福民强县"统揽全局,以"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为奋斗目标,以"三化"统筹(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为主要内容,以县城新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要载体,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以融城发展为内在动力,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五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县城新区及产业集聚区建设、民生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为主要任务,努力建设富裕孟津、创新孟津、生态孟津、文化孟津、开放孟津、和谐孟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 立足于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和社会力量的配置,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以赴地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全方位调整;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把发展转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城乡一体的轨道;以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重点,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
--坚持跨越发展 制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以发展促转型,在转型中求发展,凝聚各方力量,不放松,不动摇,不懈怠,全力实施各项跨越式工程和崛起工程,进位赶超,加压拼搏,努力实现向经济强县、文化强县、生态强县跨越。
--坚持创新发展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思想解放,破除传统思维方式和常规模式,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并重、改造提升现有与发展新型产业并举,着重在加快自主创新、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和加快生态宜居地构建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坚持开放发展 把加强招商引资、推进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资源等优势,优化投资环境,更新招商观念,提升招商质量,建设后危机时期沿海地区、河南及洛阳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集聚地,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进一步夯实率先崛起的基础。
--坚持绿色发展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加强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快"两型"社会构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扩大公共服务,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居住、出行、环境和安全等现实问题入手,提升社会事业水平;完善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亲民、安民上,营造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第二章 基本路径 基本定位
第一节 基本路径
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施"1+6"战略(项目引资双带动、工业立县、科教强县、旅游兴县、产业富民、城乡一体、民生为本),构建"三个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落实"四项举措"(突出财源建设、推进社会建设、加强平安建设、强化体制创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快步伐,弯道超车,力争早日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行列。
第二节 基本定位
到"十二五"末或更长一个时期,充分发挥在洛阳"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作用,突出"承接中心、连接组团"这一特殊定位,努力把孟津打造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县、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目的地、洛阳市特色鲜明的卫星城。
--建设全国历史文化名县 充分挖掘孟津四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打造"中国平乐农民牡丹画第一村"和"中国唐三彩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创建"中国书法之乡",巩固孟津历史文化名县地位。
--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 抓住洛阳市创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统筹协调发展,争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
--建设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目的地 以小浪底、西霞院风景旅游区为重心,加快"黄河之窗"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我县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游、山水游、休闲游、采摘游等系列旅游,把我县建设成为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目的地。
--建设洛阳市特色鲜明的卫星城 充分发挥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特色农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山水旅游优势,把我县建设成为工业、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及综合交通各具特色的洛阳都市圈重要的卫星城和洛阳城市的"后花园"。
第三章 总体目标 总体战略
第一节 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福民强县统揽全局,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力争到2015年,彻底改变孟津落后面貌,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有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有明显增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程度有明显提高,实现孟津崛起,力争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行列。
根据以上总体战略目标要求,结合"十一五"时期各项目标执行情况以及对"十二五"的综合预期,"十二五"纲要指标设置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三个突出、一个保证"。"三个突出"即:突出经济总量增加,以促进竞争实力的增强;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突出生态环境改善,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保证"即:保证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根据总体目标的明确指向,纲要指标应进一步体现"一高、一好、两确保"。"一高"即: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和生态建设主要指标要高于全省县级平均水平;"一好"即:按照三次产业"一优、二强、三特"要求和工业、农业、城镇"三化"协调发展要求,三次产业配置优化程度和"三化"协调推进程度要好于全省县级平均水平;"两确保"即:要下大力气抓好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绝对不出大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绝对不出大的事故。
据此,按照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积极稳妥、适度超前的原则,参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目标指标体系设立涉及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共4个模块36项具体指标。其主要量化指标"十二五"末要达到的情况是:
--坚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898元,比2010年增长88.6%。
--着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
--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亿元,年均增长16.0%。
--大力发展以旅游带动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0%上升到32%。
--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十一五"末的75%上升到90%。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结构转型,科技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0.81%上升到2%,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0.6%上升到10%。
--加快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步伐,城镇化率由"十一五"的34.21%上升到44%,县城区人口达到15万人。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70元。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由2010年的1040套增加到3040套。
--生态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林木覆盖率达到3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
表2-1 孟津县"十二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模块指标 序号 具体指标 单位 2010年预计 2015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10 220 12 预期性
2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五年372.9(扣除西霞院工程、连霍高速等投资外,实际投资为280亿) 五年700 12 预期性
3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5.3 11.0 15.7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42.6 120 23.0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1.2 66 16 预期性
6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五年3.03 五年6.50 16 预期性
7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 亿美元 五年3.258(包括华阳电厂3.1亿美元) 五年2(剔除华阳电厂因素) 预期性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8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0 32 预期性
9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 75 90 预期性
10 城镇化率 % 34.21 44.0 预期性
11 畜牧业及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50 60 预期性
1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0.60 10 预期性
13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0.81 2 预期性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14 人口总数 万人 46.2 49 约束性
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 4.74 7 7 约束性
16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800 8160 11.2 约束性
17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13270 21370 10 约束性
18 城镇调查失业率 % 4 4.50 预期性
19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3.2407 3.2 预期性
20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万人 12.10 10 预期性
2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0 90 预期性
22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 套 1040 3040 23.9 预期性
23 卫生机构总数 个 300 340 预期性
24 病床位数 床 1800 2300 预期性
25 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人 0.027 0.013 约束性
26 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60 约束性
27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万人 2.35 2.5 约束性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8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 1.460 1.2 约束性
29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 2.44 约束性
30 主要污染物减 化学需氧量 % 1643吨 1479吨 -1.47 约束性
31 二氧化硫 9300吨 8258吨 -1.49 约束性
32 氮氧化物 6297吨 5195吨 -1.61 约束性
33 氨氮 300吨 270吨 -1.47 约束性
34 林木覆盖率 % 30.3 35.0 约束性
35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天 300 ≧310 约束性
36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 90 预期性
第二节 总体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县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城乡一体、融城发展"。以城镇化为切入点,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三化"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以"三个集中"(即: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即: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为主要内容,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县城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通过向东扩展,向南迁移,最终与洛阳市区融为一体。
根据以上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我县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布局是:"一城、两带、五区、四轴"。
一、"一城":孟津县城。
空间范围:以孟津县城为主体,在对建成区改造的同时,加快新城区规划建设。新城区范围为:北起负图大道、孟扣路一线,南至滨河大道,东临洛吉快速通道,西至小浪底大道西500米。
发展方向和思路:抓住中原经济区、"郑洛一体化"建设机遇,着眼于打造洛阳特色鲜明的卫星城和城市后花园,按照东扩南移发展方向,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新城区建设,逐步实现与洛阳融城发展。坚持"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山城一体"的建设理念,营造瀍河景观水系,大力实施城市园林工程、环城生态林带工程、新区"百栋高层"工程和"引瀍入区"工程等。突出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文化特色明显、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推进商贸、金融、地产、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网络、电子商务、轻工纺织等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工业全面崛起,打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生态商贸宜居城市。
二、"两带":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和北邙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
(一)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空间范围:西起横水镇平逢山,东至会盟镇扣马滩,沿黄50余公里,包括横水镇、小浪底镇、白鹤镇、会盟镇境内新开发和原有的各大景点。
发展方向和思路:利用小浪底、西霞院水库及黄河中下游地标的知名度,以小浪底、西霞院为龙头,以黄河为纽带,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以沿黄景观为依托,整合沿河四镇(横水、小浪底、白鹤、会盟)文化旅游资源,西起平逢山,东连扣马滩,贯穿炎黄母祖故里、妯娌寨根天台遗址、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白云观、黄鹿山、河清苑、万亩荷塘、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沿黄景观,汇聚众多旅游元素,加大整体宣传力度,开发集历史文化、寻根文化、黄河风情、自然风光、生态休闲、农家体验、观光采摘、黄河漂流为一体的黄河生态文化风情旅游带,培育洛阳北部最佳旅游目的地,打造河南黄河文化生态游黄金节点。
(二)北邙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
空间范围:连霍高速公路两侧平乐镇、送庄镇、朝阳镇、横水镇境内带状分布的历史文化遗址。
发展方向和思路:以国家大遗址保护为契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以文化为魂,北邙为体,魂体合一,深度挖掘,使数千年尘封的厚重文化焕发出现代生机。充分展示北邙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大力发展文物经济。创意性培育东汉、魏晋、大唐文化品牌。规划建设邙山帝陵园、北魏皇陵区、曹休墓博物馆、唐三彩博物馆、古民居博物馆、金谷遗址公园、汉魏古城遗址公园、大唐平定安史之乱遗址公园等。突出仿古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仿真、复原动、静历史风貌,通过周边绿化靓化、增加文物标识、建设历史影视基地等方式,建成涵括考古发掘、文化体验、人文祭拜、动漫影视、旅游商业等多种业态的河洛历史文化旅游区。
三、"五区":华阳产业集聚区、空港产业集聚区、洛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城产业园区、瀍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一)华阳产业集聚区
空间范围:西起西霞院水库大坝,东至白鹤镇周口村,南至邙山脚下,北至会小公路,面积8.5平方公里。
发展方向和思路:按照"龙头引领带动、产业分工合作,企业上下配套、资源综合利用、政府引导扶持"的发展思路,以华阳孟津电厂为支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档次、提升品位、提高标准,扩大产业覆盖和装机容量,配套发展煤、电设备和生物质、太阳能发电项目,在打造豫西地区最大能源电力基地的同时,全力推进以能源电力、光伏材料、精细化工、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打造孟津经济发展最强增长极。
(二)空港产业集聚区
空间范围:北起常袋乡潘庄村、酒流凹村,南至麻屯镇王村、上河村,涵盖麻屯、常袋两个乡镇,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
发展方向和思路:以建设"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产业集聚,吸纳就业充分,居住环境优美,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为目标,以洛阳机场为支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规模、提升质量、提升水平,加大空间拓展和开发力度,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新城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和现代化城镇功能区。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空港物流,突出名牌意识,着力打造一批外向型、强势型龙头企业,成为洛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原经济区承接装备制造业转移重要基地。
(三)洛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空间范围:园区格局为"一区两园",总规划面积为6.4平方公里,南园为建成区,以平乐镇新庄工业区、送庄镇开发区为中心,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北区为拓展区,东起洛常路,西至会盟镇上河村,南临会盟镇屋鸾村,北至孟扣路北750米,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
发展方向和思路:以中再生洛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循环产业经济发展为方向,加快园区规划建设速度,扩大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延长资源循环产业链条,增加接纳资源和加工能力,重点发展废旧钢材回收、汽车拆解、家电拆解及后续深度加工、精细化利用项目,实现再生资源的高质高效就地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发展链条,建成中原地区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四)新城产业园区
空间范围:位于县城东南部,以原有县城工业园为基本框架,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
发展方向和思路: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依托周边地区丰富的煤化资源和化工化纤原料优势,以石化后加工项目为龙头,规划建设轻工纺织产业园。整合城关、朝阳两镇工业优势,升级改造传统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实现达标排放。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轻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科技环保产业,建成清洁环保型产业集聚群,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建设洛阳北部重要的花园式工业基地。
(五)瀍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空间范围:以小浪底专用线横水转盘为中心,南至铁楼村,北到石门村3公里,专用线两侧各向东、向西延伸1000米,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
发展方向和思路:统筹县域产业种类和空间布局,配合小浪底、西霞院、黄鹿山、平逢山旅游,着眼孟津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推进,突出绿色、体现特色、打造精品、推出亮点,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特色林果业种植与精深加工;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完备的产供销协作体系,有力拉动孟西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优势特色旅游配套产品开发。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潜在的西部资源,逐步将该区域拓展成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休闲农业于一体,助推旅游,配合景区,辐射周边,引领孟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四轴":分指洛常路、洛吉快速通道、小浪底大道、小浪底专用线
着眼于洛阳未来必然北拓趋势,发挥"四轴"连接洛阳的纽带作用,超前缩短两地时空对接。以连接发展、联动发展、一体发展为方向,加快实现与洛阳融合发展步伐。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沿"四轴"两侧,突出实施以"牡丹为媒"的洛阳"后花园"营造和近郊观光农业发展,将沿线区域连点成线、连片成带,建设成为以花卉苗木产业、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亮点的生态景观功能带;其间适度点缀以宾馆饭店、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新的生态型工业走廊。
第三篇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的重要依托,按照现代产业体系"一产优、二产强、三产特"的构建要求和"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基本特征,根据孟津现阶段发展现状,必须坚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立足于十大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能源电力基地、冶金建材基地、耐火材料基地、轻工纺织基地、再生资源基地、食品加工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文化创意基地、特色休闲旅游基地)和五大产业集聚区(华阳产业集聚区、空港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城产业园区、瀍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分类推进结构调整,逐项实施产业升级,即: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延长拓宽能源电力业、转型升级耐火材料业、配套发展轻工纺织业、做特做优食品加工业;加快培育再生资源、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
业为主的现代农业。扩大总量,注重质量,积极拓展十大产业基地;奠定设施,完善功能,增加各大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以承接产业转移和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为施重方向,着力引进技术高端、关联度大、辐射力强、节能节地环保型重点项目,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成形"的基本思路,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新技术产业领域每年实施100个对孟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明显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作为崛起工程强力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跨度升级,促进三次产业逐步融合,协调发展。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10:58:32,使孟津早日进入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示范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行列。
2011-2015十大产业基地产值、增加值预期
经济产业 指标类别 产值(亿元) 增加值(亿元)
装备制造 115 43
能源电力 100 38
冶金建材 40 14
轻工纺织 35 13
食品加工 20 11
耐火材料 25 9
生态农业 25 10
特色旅游 15 6
文化创意 10 4
再生资源 80 30
合 计 465 178
第四篇 打造洛阳工业强县 提高工业综合竞争能力
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不动摇,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县域规模以上企业为引领,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着眼于十大基地现有企业和待入项目,按照"壮大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的调整转型方向,依靠政府带动、市场驱动、科技推动、专家领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节约集约发展水平,构建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集聚、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中原经济区尤其是"郑洛一体化"经济带上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到2015年全部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其中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50亿元以上企业3家。
第一章 推进现有产业实现新突破
第一节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
以麻屯、朝阳、城关、白鹤现有装备制造业为基础,以
空港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装备制造业链式集合发展。推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关联,努力创建自主品牌;重点围绕工程机械、汽机车配件、钢构产品、制冷设备、农用机械、数控机床,与洛阳、郑州等国内大中城市装备制造业搞好配套,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利用紧靠洛阳大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优势,提高系统设计、研发和整车、整体装备制造能力;积极推进隆华传热、一拖路通、华冠齿轮、四达农机、百成内燃等大型装备制造业上市,向强势型、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重视装备制造业优质重大项目的引进,着力引进一批拥有先进技术、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以实现对县域所有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谋划投资20亿元的南宁--成都商会特种车装备制造项目,加快推进投资35亿元的森兰电动车装备制造项目。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15亿元,实现增加值43亿元。
第二节 延长拓宽能源电力产业
加快华阳孟津电厂、义煤集团孟津煤矿后续项目跟进,保证华阳电厂一期2×600MW发电机组平稳运行和义煤集团年产120万吨优质煤开采能力,积极做好投资80亿元2×1000MW华阳电厂二期项目,积极谋划投资50亿元年产240万吨麻屯煤矿项目。以煤电一体化为基础,加快运煤通道建设,全力打造豫西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原料,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构建以煤化工产业为基础能源化工产业链,重点围绕煤--天然气/甲醇--二甲醚--烯烃下游产品、煤--捣固焦/焦炉煤气--甲醇两条产业链,以洛阳榕柘焦化有限公司焦化项目、河南煤化集团乙二醇项目、亚洲新能源二甲醚项目为依托,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煤化工基地。到2015年,能源电力、煤化基地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增加值38亿元。
第三节 改造提升冶金建材产业
以平乐、送庄、朝阳、麻屯现有洛钢集团、新永新特钢、汇航模具、康杰铸造等冶金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冶金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技术改进步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限制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改善工艺装备,提升产品档次,推进冶金行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提升。建材行业要严格按照节能环保要求,在现有页岩砖、水泥预制品等传统建材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发展免烧砖、粉煤灰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特种板材等新型节能建材。到2015年,冶金建材行业实现产值40亿元,实现增加值14亿元。
第四节 配套发展轻工纺织产业
结合县城新区建设,规划建设新城轻工纺织产业园区,积极做好与吉利石化基地产业配套衔接,利用周边和县域丰富的石化原料、煤化工原料以及县内劳动力优势,发展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承接沿海地区纺织、服装等轻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积极谋划引进白马集团整体搬迁项目,重点围绕聚酯--化纤--纺织--鞋帽/服装产业链,吸引化纤纺织及电子、仪表等轻工组装类项目集聚落户。到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轻工纺织企业达到20家,实现产值35亿元,实现增加值13亿元。
第五节 转型升级耐火材料产业
以送庄、平乐、常袋现有大洋耐火、洛耐菲尔、铂信耐材、宏基耐材等耐火材料集群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技术引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扩大数量、增加品种,促使产品向更长寿、更环保、功能化方面转变,降低单位能耗,推行煤气化燃料,以开发优质高效、隔热保温、不定型耐火材料为重点,产品适当向莫来石、电熔致密刚玉、烧结板状刚玉、耐火涂料等高新技术产品延伸,努力打造高技术、高性能、低能耗的耐火材料基地。到2015年,耐火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实现增加值9亿元。
第六节 做特做优食品加工产业
充分开发和利用孟津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资源,结合旅游业发展,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知名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支持阿新奶业、生生乳业、雪云食品、家喜油脂、沅氏食品,按照农业产业化理念,做特做优品牌产品;在瀍河源头,逐步培育和打造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瀍源绿色产业园区,并以此带动孟西地区农、牧、果、渔业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积极谋划引进肉制品冷藏加工项目和冷鲜食品保鲜储存项目。到2015年,食品生产加工业实现产值20亿元,实现增加值11亿元。
第二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国家压减、控制"两高一资"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全力推进经济转型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孟津产业发展现状和要素存量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县在推进传统产业新突破的同时,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向科技推动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要加强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洛阳、郑州两大城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着眼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等新领域打造亮点,推出精品,铸就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一节 发展壮大再生资源产业
根据国家资源利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产业鼓励性政策导向及中再生洛阳公司在我县的发展势头,应全面加快以中再生洛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促使以"废旧回收--精深加工--再生利用"为主的循环链条拓宽延长,现有废钢拆解、废家电拆解项目做大做强,后续报废汽车拆解、废塑料加工、稀贵金属提炼等项目快速跟进。尽快将该产业发展壮大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城市矿产"基地。到2015年,产业园区实现产值80亿元,实现增加值30亿元。
第二节 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
--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 结合地区条件,努力发展风电项目,加快开发秸秆、垃圾等生物质能发电,积极催生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谋划与风电、水电、火电相配套的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谋划推进国电集团、中风集团、天润集团三大风电项目,为打造区域性能源电力基地,实现工业自备用电提供有效支撑。
--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 加强科技攻关,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拓宽延长产业链条,谋划发展新型复合材料、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光伏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华阳产业集聚区拜尔高精度石膏板项目和铝合金板带铂材项目,推进空港产业集聚区异型工艺玻璃加工项目和基瑞实业新型材料项目,并带动相关项目发展入驻。
第三节 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利用装备制造业技术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设备产业。依靠科技创新,研制开发新型脱硫除尘设备、工业废水处理设备以及其它与工业生产、传统工艺改进相配套的节能环保设备。促使华龙电机加大科技研发,走科技强企之路,巩固延续历史上与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联系,组织精干科研力量研制开发新型节能电机。
--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产业 提高县域经济的高科技含量,填补电子信息产业的由来弱项,加大与电子信息高科技研发领域的联络,敢于催生电子信息产业;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快第三代移动通讯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并以此催生信息基础产业。加快朝阳腾踏电子电器项目和恒兆电子ITO导电玻璃项目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带动其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逐步催生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配件生产和整机装备。
第三章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根据孟津产业化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与应用,着力推动战略支撑产业的信息化技术改造,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信息强企工程,支持全县骨干企业使用智能生产工具,实现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监测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重点行业、企业的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状况,提高战略性、贵重性资源精细化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信息化程度率要达到60%以上。
第四章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努力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加快华阳产业集聚区、空港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城产业园区、瀍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五大产业区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速形成集聚、集群、集约、集合效应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我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成为孟津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华阳产业集聚区、空港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城产业园区、瀍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板块性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30亿元、120亿元、80亿元、30亿元、10亿元;"五大产业集聚区(园区)"实现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第五篇 打造文化山水名县 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按照"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山城一体"的理念,依托孟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的山水自然风光,深入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以此为龙头,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全面跨越,努力把孟津建设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县"和"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目的地"。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达到19.3%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2%以上。
第一章 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实施"文化带动旅游,旅游推广文化"的发展战略,实现文化旅游联动、融合发展。打造"两带、四园"文化旅游格局,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品位,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主题突出、生命力强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孟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挥出文化旅游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第一节 建设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把孟津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纳入到河南、洛阳"大黄河"文化旅游来审视和规划建设。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以小浪底、西霞院为龙头,整合和发挥沿黄四镇(横水镇、小浪底镇、白鹤镇、会盟镇)人文景观、历史渊源、生态工程、自然风光和交通等资源优势,建设西起平逢山、东至扣马滩沿黄50公里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坚持规划先行、项目支撑、多元融资、扩大效应的发展思路,突出生态营造、设施建造、文化塑造,规划修建滨河等级旅游公路;加快建设"黄河之窗"文化主题公园;修复平逢山炎黄母祖故里;确立黄鹿山天台寨根古人类遗址标志;修葺扩建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白云观等人文景观;加强黄河湿地自然风貌保护;加大黄鹿山人工生态营造力度;重点开发建设沿线范围以黄鹿山、西霞院为重点区段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和宾馆、饭店、度假村建设;加快小浪底水利水电公司河清苑生态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广弘集团小浪底生态园项目;着力提高现有014航空度假村、承大避暑山庄、中石化黄鹿山宾馆的旅游接待水平;同时为配合旅游带形成,沿小浪底专用线、小浪底大道、洛吉快速通道、沿黄会小路重点连片成带建设牡丹、芍药、郁金香等旅游公园和红提、樱桃、草莓、瓜蔬、柿子、薄皮核桃、优质桃梨等农业观光果园,搞好旅游配套服务,汇集众多文化旅游元素,积极发展文化游、山水游、生态游、农家游、采摘游、休闲游、体验游等,靓点集中,异中有奇、奇中生趣。"十二五"末,初步建成一条融山水风光、现代文明、历史文化、观光农业、黄河风情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第二节 建设北邙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
以国家大遗址保护和省、市建设重点旅游功能区为契机,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利用河洛文化的影响力和北邙山知名度,整合居邙四镇(平乐、送庄、朝阳、横水)已开发和尚未开发的古文物遗址遗迹,深度挖掘北邙历史文化底蕴,突出皇家文化、宫廷文化、帝陵文化研究,创意性培育东汉、魏晋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物经济,建设北邙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坚持"文保"先行、规划跟从、落实项目、丰富内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融资体制。整理修复金龙谷并做好外宣工作;加大汉魏故城保护性开发建设力度;以北魏孝文帝陵为重点,筹建北魏皇陵区和邙山帝陵园;规划建设曹休墓博物馆;兴建金谷遗址公园(横水)、修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遗址标志(横水);以"中国唐三彩第一村"南石山村为基础,规划建设"中国洛阳唐三彩博物馆";以"明清一条街"魏家坡民居为基础,规划建设孟津古民居博物馆;对散落在田野草泽的诸如扣马会盟石碑、狄仁杰祖茔石碑、李兵部石刻石碑、马屯庙护明清石碑、常袋石碑凹石保兴、石保国墓碑等碑刻墓志、以及谢庄石窟、石门石窟等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建成县城博物馆予以保护性橱展;增加文物标识,美化周边环境,复原历史风貌,充实观赏内容,实现古今结合、有形有声。大力推动考古发掘和古文化传播,逐步将本区带建设成集文化探幽、学术研究、人文祭拜、影视制作、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河洛历史文化长廊。
第三节 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以王铎书法为总引领,以王铎书法衍生品为支撑,结合"中国书法之乡"创建,根据现有唐三彩品位、牡丹画水平和黄河奇石的民间蕴藏量,培育发展和壮大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集艺术创作、工艺展示、咨询策划、广告设计、文化传媒、旅游交易为一体的区域性文化艺术中心。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实现年产值10亿元,增加值4亿元。
--中国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位于孟津县平乐镇,突出牡丹画创作培训,建成集艺术交流、旅游观光、文化交易等为一体的农民牡丹画产业园。"十二五"期间,重点培养扩大画家队伍,加快区内设施建设,进一步围绕园区发展田园牡丹种植。突出牡丹画品位,加强田园牡丹栽培管理。努力把平乐培育成河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牡丹画创作基地、田园牡丹观赏基地、礼品牡丹培植基地。
--中国唐三彩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位于孟津县朝阳镇,突出唐三彩精品生产展示,建成集工艺研究、艺术鉴赏、产品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促使唐三彩精化质地,拔高品位,再发生机。"十二五"期间,加快唐三彩工艺展馆、新型唐三彩生产线等建设,努力把南石山村建设成为"中国唐三彩第一村",打造全国较大的旅游工艺品集散地。
--洛阳青铜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拟定于县城新区,以黄氏粤钰青铜文化为龙头,建成集工艺制作、艺术欣赏、旅游购物等为一体的河洛青铜器文化创意产业园。"十二五"期间,加快生产厂房和生产线建设,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使之成为孟津文化旅游产业的新亮点,并逐步打造"中国洛阳青铜之都"。
--黄河奇石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拟定于县城新区,以感受自然、陶冶情操、展示销售、展现孟津山水文化为方向,融合古玩、字画、土特产、仿古陶器、粤钰青铜器、仿古唐三彩等工艺品,促使全县60余家奇石馆、100余万方奇石汇聚一区。"十二五"期间,完成规划和陈列工作,使之成为集旅游购物、文化鉴赏、特色体验为一体的产业园。
第四节 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
扩大黄河小浪底观瀑节、伏羲文化节、会盟荷花节、常袋红提采摘节等四大节会的影响,提升孟津节会品牌;全力打造小浪底、西霞院、黄河湿地精品景区,塑造孟津山水品牌;修葺扩建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擦亮孟津历史名胜品牌;复兴孟津易学会、河洛研究会、正骨学会,结集出版孟津古诗词文卷,筹建王铎书法研究会,弘扬孟津文化品牌;包装整合农民牡丹画、粤钰青铜器、王铎书法、黄河奇石、唐三彩、太仓毛笔等文化标识,推出文化产业品牌。加大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力度,策划《神笔王铎》电视剧和《北邙神韵》、《百里孟津河》大型历史记录片,昭示孟津底蕴品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结合中原大旅游,大力开展旅游主题年活动和书展、画展、笔会活动,汇聚众多文化资源,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建立骨干营销组织,培养过硬营销队伍,着力塑造我县旅游形象,扩大和提高孟津对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促使孟津旅游业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二章 推进服务业全面快速提升
根据孟津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要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发展,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洛一体化"的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独具特色的洛阳卫星城、打造洛阳后花园、实现与洛阳融城发展和加快城乡一体化之目标,结合县城新区开发、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以盘活土地资源、启动地产市场为突破口,建立规模超前、导向清晰、供需适度、结构合理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异军突起。在县城新区,以营造瀍河景观水系为切入点,促使新区地产"水蓄值升",楼宇经济快速发展;在产业集聚区,以标准化厂房和产业工人生活居住区建设为重要内容,大力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以适度放宽的利益空间吸引郑州、洛阳大型地产开发企业到新区、工业集聚区开发商住楼宇、住宅小区。吸引洛阳市区居民到孟津置业和旅游休闲,吸引高级人才到孟津安家创业。
第二节 发展壮大物流业
孟津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无论是从服务我县工业发展,还是实现与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洛阳市"市区经济"衔接融合,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物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十二五"期间,要紧抓国家扩大内需和振兴物流产业的政策机遇,在县域通衢之地、节点位置,规划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重点规划建设好空港物流园和洛东物流园,并根据新型物流业态,逐步促成两个物流园区做大做强,使之成为继洛南关林之后洛北地区新崛起的重要货物集散地。一是空港物流园:规划选址位于空港产业集聚区附近,占地500亩,利用洛阳机场、连霍出口、310国道、小浪底大道、小浪底专线交汇和紧邻洛阳市区的优势,主要承接工业原料、大宗货物的中转、包装、储存、运输等物流服务;二是洛东物流园:规划选址位于连霍高速洛阳东出口、洛常路两侧,占地600亩,主要承接洛阳市区蔬菜食品、大宗商品的批发交易、仓储配送等服务。同时依托洛吉快速通道、洛孟路,规划建设朝阳物流园区,促其形成主导方向明确、特色优势突出、经营管理规范、连接市区便捷的县域第三大货物集散地。搞好孟津粮食物流中心、横源运输公司、孟津汽车站改造、邮政物流体系完善等物流项目建设。整合运输、商业、供销社企业物流资源,加快联合、重组,推动其由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第三节 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
以县城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为契机,统筹商贸业发展规划和建设,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培育新型商贸业态,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及新兴业态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商贸网络。按照"提升一批、引进一批"的发展方向,在老城区对大华商贸城、孟庄农贸市场、长华桂花市场、商业步行街、服装步行街、商业大厦等商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实施孟津建材市场及孟庄南市场等重点商贸服务项目。建设孟津大世界、桂花金街、桂花西路大型超市。加快广弘集团河洛都会项目建设;在县城新区精心规划、高品位建设大型综合商贸服务区和各类专业市场,明确市场导向,建立准入机制,实行专业区划,加强市场管理,重点引进全国百强零售连锁超市和星级宾馆入驻新区,形成老城区、新城区两大商务中心;加快完善县城商贸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城区日益增多的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引进知名餐饮企业,升华地方著名小吃,提升县城、县域主要景区特色餐饮服务水平,全面扩大会务、旅游接纳量、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建设完善送庄蔬菜批发市场、连霍高速东出口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常袋红提市场等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各乡(镇)商贸市场,积极引导发展连锁超市和连锁分店。鼓励运用电子商务、专业配送、仓储超市等新业态方式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全面提升市场流通服务网络。
第四节 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推动科技服务、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就业培训、劳务中介等商务服务业;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拓展证券、保险、投资基金、担保等业务;围绕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生产基地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基础通讯、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社区服务业。
第六篇 打造生态农业大县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依靠科技、政策引导、增加收入,在稳步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产业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富民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服务中心县城和洛阳市区发展为方向,以农业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绿屏"(万亩环城生态林)、"甘霖"(万亩水浇地和粮田改造)、"金叶"(万亩烟田)、"富民"(万亩果蔬基地)、"惠民"(亿元农业设施建设)等农业"五大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打造豫西地区重要的生态农业基地。到2015年,基本建成县有主导、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格局,建立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实现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方式基本建立,力争建成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县。
第一章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和河南省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机遇,继续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充分发挥国家粮食核心区生产县的作用,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指导思想,努力扩大粮食生产能力。"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78万亩左右,粮食生产能力达到24万吨左右。
第一节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升质量"的粮食生产总体要求,在全县10个乡镇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围绕国家业已获批的十年期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强力推进以粮食生产和优质小麦种植为中心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高标准建设一批小麦、玉米万亩示范方、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带动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县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粮食单产由"十一五"期间的平均252公斤,提高到"十二五"期间的平均300公斤,实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1000万元左右。
第二节 培育推广新品种
加强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培育,依托白鹤镇11个村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总投资1200万元,使全县小麦良种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和新的耕作技术,因地制宜选择粮食品种,增加粮食产量;建设农作物新品种试验与示范基地,积极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建立良种保育制度和种子理赔制度,促进主要粮食品种更新换代、安全可靠,为农业增收提供源头保障。
第三节 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大财政惠农补贴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实施植保机械化统防统治组织建设工程;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十二五"推广面积1.3万亩;大力发展深耕机械、精播匀播机械、收获机械,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主要粮食生产农机装备水平。到2015年,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42.94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0%、99%、95%,实现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
第二章 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大幅度提高林果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产值比由"十一五"末的50:50调整为"十二五"末的40:60;种植业内部,要在确保粮食总产稳中有增的同时,调整提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粮经饲面积比例由72:25:3调整到60:35:5,复种指数由184%提高到187.5%。
第一节 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大力发展蔬菜、油料、山樱椒等经济作物,到2015年播种面积增加到18.5万亩,总产量37万吨,比2010年增加12万吨。其中沿连霍高速孟津段两侧重点发展大棚蔬菜,着重抓好送庄、平乐、朝阳等镇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蔬菜面积增加到12万亩,产量达到24.5万吨,比2010年增加14.5万吨;油料、山樱椒等经济作物稳定在6.5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万吨。树立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立足洛阳,开拓国内市场,打造孟津无公害蔬菜特色品牌。
第二节 稳定发展烟叶生产
调整烟叶种植结构,取消小规模烟田,推进烟叶生产向大乡、大村、大户集中,突出连片规模种植和栽培复烤技术,"十二五"期间在8个乡镇88个村建立3万亩基本烟田,实施插标立界,基本实现整村连片成方,整体实现道路配套、烟站设施配套、大部分烟水配套、生产技术服务网络配套、政策配套等"五个配套"。全县烟叶亩产从"十一五"末150公斤提高到"十二五"末的160公斤,总产从115万公斤增加到238万公斤。
第三节 积极发展林果业
在城关镇14个行政村和朝阳镇1个行政村的范围内,继续实施万亩环城生态林带建设;在朝阳、送庄、横水、常袋、麻屯5个乡镇实施农田林网工程,以桐树为主,新建和完善20万亩农田林网,为粮食生产营造绿色生态屏障;开展镇、村通道绿化,新建和完善乡村道路绿化1000公里;在瀍河、金水河两岸广植女贞、雪松、黄杨、红叶李和牡丹花卉等,以洛吉快速通道、小浪底大道、洛常路、小浪底专用线为重点,扩大纵深,打造孟津连接洛阳城区的绿色长廊。切实抓好会盟铁炉孟津梨基地、平乐妯娌优质果品基地、送庄白鹿水蜜桃基地、常袋红提葡萄基地、小浪底薄皮核桃基地、朝阳崔沟小杂果基地建设。嫁接改造黄鹿山原生态柿子,提高产果能力。以规划"四轴"为导向,加快现有林果基地前靠和发展步伐。"十二五"期间,全县林果业实现增加值1亿元。
第四节 大力发展畜牧业
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重点打造"四大基地",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快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建设,以平乐、麻屯、会盟、白鹤、横水为重点,建立规模化优质奶源和乳品加工基地;以会盟、城关、送庄、横水、小浪底为重点,建立标准化肉牛生产基地;以常袋、朝阳、城关、横水、小浪底为重点,建立标准化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以平乐、朝阳、白鹤、横水、小浪底为重点,建立标准化肉、蛋鸡和特色禽业生产基地。到2015年,建成各类养殖小区60个,特色家禽养殖乡镇7个;生猪、蛋鸡、肉鸡、奶牛等主要畜种的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90%、91%、98%、95%;无公害畜产品生产达到60%以上,绿色、有机产品达到30%以上;奶类、肉类、禽蛋类产量分别达到26万吨、6万吨、4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扩大"畜-沼-果"、"畜-沼-菜"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规模,实现养殖业60%以上的农户普及沼气应用。
第五节 加快沿黄渔业生产
建设沿黄滩区水产健康养殖带,加快小浪底水库渔港建设和西霞院水库渔业综合开发项目。以"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为重大导向标志,以名特效应为推力,大力开发以黄河孟津鲤鱼为主的绿色水产品生产。合理规划,强化管理,实现库区人工饲养与白鹤、会盟辖区人工滩涂饲养相结合,全面扩大渔业生产能力。开辟市场途径,拓展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孟津绿色水产品基地。提高渔农科技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突出政府引导和项目支撑,强化渔政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面向洛阳、郑州建立以黄河鲤鱼为主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到2015年,水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进入成规模发展快车道,养殖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渔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产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县养殖面积达到11.6万亩,渔业总产值2亿元,渔农人均收入1万元。
第三章 大力发展都市型观光休闲农业
以构建洛阳的后花园为重点,围绕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和培育一批多功能基地型特色农业项目,着重开发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休闲功能,推进都市型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面向全国各地游客到孟津旅游、休闲、度假,在规划轴带区域内,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扩大优质特色果品、无公害蔬菜、无公害大米、苗木花卉、山樱椒等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配合发展"田园居"和"农家乐"组团,促使农业向观光型、消费型、高效型、外向型发展。"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瀍源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小浪底专用线瀍源区段方圆6平方公里范围内围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休闲农业,突出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着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和特色林果种植与精深加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实现对小浪底、西霞院、黄鹿山、平逢山的旅游配套,并全面拉动孟西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四章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第一节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采取多样化企业化经营方式推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重点围绕果蔬冷藏储运、鲜肉屠宰冷藏、肉食品深加工、特色果品种植、乳制品生产等重点领域和产业,积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我县农业生产水平迈上新台阶。到"十二五"末,力争我县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
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要素整合,使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股份制合作经济、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大户成为全县农业产业的经营主体。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程",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行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更加健全、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带动农户能力明显增强。到"十二五"末,覆盖农户数达到60%以上。
第五章 加快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节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重视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与应用技术研究,争取在旱作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等领域获得进展。启动一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支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种养技术、畜禽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开发与转化。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与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农业科技合作。
第二节 加强农业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及时准确的信息体系、严密的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和有效的市场调控体系。加强涉农"绿色邮政"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建设,促使农资产品直接进村入户。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冷库设施及农资配送中心,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办鲜活农产品专业连锁超市。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农村流通主体。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政策,努力拓展农产品进城入区流通环境。
第三节 加强农业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全程监管,完善生产基地与批发市场之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探索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和质量保障赔偿机制。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和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体系、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制度,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节 加强农业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快县域农业信息流通,完善县、乡、村信息网络,构筑现代化信息平台,着力推进"三网合一"的农业信息工程建设。抓好农业信息延伸服务试点,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县农广校和农技服务中心作用,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技推广服务力度,促使农业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延至田间地头。到2015年,农业信息入户率达到90%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第五节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孟西地区小浪底南岸引水工程之末级渠建设和丘陵地带节水型生态灌溉工程。推进小浪底库区、西霞院库区功能涵养区内建设小型配套引水灌溉工程。巩固县域九泉水库、"五八"水库、于家嘴水库、单寨水库等堰坝型农业水源工程的除险加固工作,并围绕除险加固配套建设区域内引水灌溉项目。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现代节水灌溉渠、配套改造渠及农用机井的改扩建工作,全面修复病坏农田水利设施,实行固定性有偿管护。加强黄河河段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建设孟津黄河小底海事处应急指挥中心。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十二五"期间灌溉渠道改造256公里,新打机井99眼,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33万亩以上。完成黄河渠、孟西灌区末级渠、输水管道及田间排灌工程建设,推进以小麦、畜牧养殖、林果生产等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常态化、现代化生产能力。
第七篇 打造特色城镇体系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洛阳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板块、实施"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战略布局中,发挥孟津"承接中心、连接组团"的重大作用,积极围绕洛阳都市圈建设,坚持"城乡一体、融城发展"的总战略,以城镇化为切入点,加快县城新区建设,统筹"三化"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特色城镇体系,逐步形成项目向园区、农民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三个集中"和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创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4%,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及城乡统筹示范县。
第一章 构建特色城镇体系
发挥孟津作为洛阳"五组团"之一的作用,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城镇轴带,坚持在城镇化中,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靠经营城镇筹集建设资金,实现城镇建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建立功能明显、分工合理的区域城镇职能结构,构建特色城镇体系。
第一节 重点发展中心县城
强力推动县城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产业做强。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以中心县城的大发展带动县域总体的大发展。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人。
在加快对老城区改造的同时,按照"东扩南移、融城发展"总体构想,在北起负图大道、孟扣路一线,南至滨河大道、东至洛吉快速通道、西至小浪底大道西500米(涉及上店、马步、城东、牛步河、姚凹、伯乐、师庄、游王8个行政村),面积9.7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县城新区。
--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推进 把新区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工程和样板工程,用融合发展理念和现代城市理念,引领新区内涵发展、形态结构和未来走向。高起点、高标准搞好规划设计,加快"总规"修编及新区"控规"的评定与审批进度;按照"一年起好步、两年出形象、三年成规模、四年聚人气"的目标,畅通用地渠道,加强用地协调,优化施工环境,实行内包村聚合。妥善处理耕种农民征地后的择业、就业等民生问题;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以盘活地产为突破口,大胆启用BT、BOT模式,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举全县之力,保证新区建设与时俱进,快捷高效,推进有力,确保质量。
--突出城市风格和城市品位 坚持"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挖掘历史和现代的融合与升华,全面塑造和展现新区的文化内涵和风格品位。以南岭公园绿化及环城生态林带为依托,扩大城区绿地,着力营造城市"绿肺",打造生态宜居新城;依托"引黄入洛"工程实施"引瀍入区",高质量建设新区景观水系,实现与现代立体建筑、艺术造型交相辉映,打造清水园林新城;注重群体与个体建筑风格,视觉与感觉总体意象。用五年时间把县城新区建设成为集行政商贸、滨河居住、文化休闲、体育健身、新型产业集聚等为一体的文化山水新城。
--突出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 严格依照规划内容,着力推进新区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分期梯次推进区内纵横交通网架建设,同步实施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留死角,不留遗憾,实现所有设施一次落地、一步到位,为新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突出建设内容和产业集聚 按照多元融资,合力发展的方式,重点建设:"百栋高层工程"(100栋20层以上高楼);"1218工程"(6纵6横12条道路;18个公共服务设施:3所幼儿园、1所新区小学、1所新区初中、1所新区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郭氏正骨学院、1个博物馆、1个托老院、1个多功能会展中心、1个健身活动中心、1个街心公园、1个中心广场、1个四星级宾馆、3个大型购物超市);同时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原则,依照新区功能划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促进优质项目入驻集聚,形成以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电子仪表、装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走向,促使产业园区与城区建设互为支撑、互动发展,以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人口向新区集聚,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造提升现有城区 继续建设完善城区道路设施和公用设施,实施城东花园南区、牛步河一组、桂都明居搬迁改造,推进桂花西路安置房、鑫润小区二期建设项目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按照缩面成体,空中集居,开辟街道,腾出绿地的城中村改造理念,继续实施对长华、孟庄两村城中村的改造。严禁违反规划、未经审批,现居散户连体在自家宅地上擅自开发房产;加大商务开发和商贸市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运用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提升现有服务业,促使城中污染类中小型生产企业迁出城区;开展城区精品设施建设,建成县城中兴广场和河洛都会购物中心。搞好主干道两侧绿化、靓化市政工程,进一步增强城市魅力;加快与新区的对接步伐,形成南北互动一体发展。全面提高城市品位,争创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级卫生县城。
--加强城市管理,营造城市气象 确立科学管理、精细管理、人性管理的理念,实行定格管城、定位管城、定责管城、定时管城,构建法制城管、技术城管、人文城管、和谐城管四位一体的现代管理体系,广泛开展城市文明和公民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开展城市各类创建活动,完善落实长效机制,切实巩固创建成果。
第二节 加快城镇轴带建设
以县城、重点镇为依托点,以国道、省道、专用线为轴线,培育城镇发展轴带。全县城镇空间分布沿四条轴线发展:小浪底大道发展轴(包括城关镇、朝阳镇、麻屯镇),小浪底专用线城镇发展轴(包括小浪底镇、横水镇、常袋乡、麻屯镇)、洛吉快速通道城镇发展轴(包括白鹤镇、孟津县城、朝阳镇)、洛常路城镇发展轴(包括会盟镇、送庄镇、平乐镇)。"十二五"期间,在提升县城中心功能的同时,将以孟扣路、常平路为东西贯通,加快麻屯、朝阳、会盟、平乐、白鹤、城关等相对重点乡镇设施建设,以重点镇的发展带动和服务城镇轴带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各乡镇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体现前瞻性和预见性,根据自身禀赋和产业现状,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准确定格,确立富有特色的本乡镇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框架和未来走向。要大力探索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第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方针政策,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政策引导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统筹规划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配套改革,选择试点,分类推进,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全县城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加快"三个集中"
"十二五"期间,要在"三个集中"上有突破性进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打下良好基础。
--项目向园区集中 结合实际,在县城和乡镇周边规划建设城镇新区或产业园区,在具有资源禀赋的乡镇和农村规划建设专业产业园或特色产业园,以项目引资双带动为总抓手,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项目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分门别类向各类园区、城区集中,形成集约、集聚和规模效应,全面提升园区、城区吸纳就业、承载服务的能力。"十二五"期间,要在现有华阳产业集聚区、空港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完善好新城产业园区、瀍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其他特色园区、城镇新区,为农民进城、进园区,加快农民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基础支撑。
--农民向社区集中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基础较好的移民新村、迁村并点的中心村、规模较大的村庄,逐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不宜居住的村庄以及弱小村、偏远村、深石山村,实施整村搬迁,建设集中居住区。加大县乡财政对农村社区、居住区的支持力度,制定实施各种惠农政策,吸引和鼓励农民向城镇社区或居住区集中。"十二五"期间建成10个县级新型农村社区和3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在严格耕地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资源整合、集约利用的要求,选择试点,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使土地向大户或规模化经营公司集中。规划轴带区域尤其是向南"四轴"两侧,要促使土地向果木花卉、观光农业规模化集中;孟津沿黄一带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促使土地向林果业、特色种植业规模化集中。以此促进农民从单户散种中解放出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
第二节 推进"六个一体"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在"六个一体"上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全县各类规划体系,以规划为龙头,科学划定城乡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城乡土地和空间布局,重点规划建设好城镇新区、产业集聚区、旧城及城中村改造工程、生态村建设及空心村改造工程以及土地整治工程等,引导和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中心村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大户和规模经营公司集中。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完善以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为重点的城乡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切实避免随意性,真正发挥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依托传统工业优势、近郊农业优势、文化旅游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十大基地"建设为目标,积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产业对接、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生产链条向加工、销售、服务方向延伸。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城镇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优势结合,实现城乡产业发展的互补与互动,促进经济实力大跨度发展。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以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和覆盖,逐步完善小城镇和农村社区的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消防、通讯网络、资源回收、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县、镇、社区三级网络,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提高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水平。
--推进城乡创业就业一体化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把就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机会。建立完善各种就业保障和就业平等的制度和机制,培育发展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创业就业服务平台;调整结构,打造各类产业带、产业链,创新就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推进城乡一体创业就业;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措施,降低城乡创业门槛,整治优化城乡创业经营环境,建立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就业创业平台。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积极探索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按照"重点切入、逐步突破"的思路,从民生最紧迫的教育、卫生、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几大领域切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突出解决好进城定居和创业就业农民的就业就医、子女就读、公共交通等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别,把城镇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向农村延伸。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平的享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权利。
--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试点,大力探索推动科学高效,公平均衡的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公共财政覆盖一体化,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歧视性政策,打破城乡区域差别和户籍管理限制,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缩小西部乡镇与东部乡镇地区差别,出台平等政策乃至对西部乡镇的倾斜政策,实现地域发展上的逐步均衡;落实惠农政策,强化保障措施,建立完善农民土地收益的有效机制;推进基层政权一体化建设。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和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地域差别为目标,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先进地区帮扶落后地区"的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尤其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效农业园区、新型农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全县形成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农耕园等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逐步实现县有主导、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格局。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通过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建立农村新型社区。按照"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依据村庄现有规模、产业基础、地域条件和辐射能力,有序进行撤村并点,建设一批中心村。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探索引入城市社区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继续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卫生所、连锁超市、文化大院、体育健身场所等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事业建设。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农技推广站、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培训资源,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等需求,围绕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科研单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重点培训实用技术、市场经营知识、政策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能力、市场驾驭能力、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致富的新型农民。
--加快农村环境整治 巩固"村村整治、千村达标、百村示范"工程,按照"三清七集中"的要求,持续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硬化通组通户道路。在行政村设立专职卫生保洁队,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建立垃圾中转运输中心,逐步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继续实施农村旱厕改造,促使西部乡镇户外大牲畜单养向集中饲养转变。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三点两线(县城、乡镇、村和交通干线、河渠沟渠)为重点,加强生态绿化、景观营造、卫生整治、污染治理,实现城镇园林化、村庄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河渠林带化。
第三章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及支持基础建设投资发展的机遇,大力加强城乡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齐备、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遵循"统筹规划、联合建网、干支并举、建养并重"的原则,建立城乡贯通、干支配套、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体系。积极拓展境外通道,重点协调好310国道入孟改线、连霍高速孟津段扩宽工程和洛孟吉快速通道建设;提高县域干线公路的质量和技术等级,重点完成省道S314郑三线陆村至县城16公里、S243郭木线县城至洛阳8.9公里改建以及县城段8公里公路的扩建工程。争取沿黄旅游通道建设;提升道路等级,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危险桥梁的改造提升和养护力度。"十二五"期间,完成对X017洛麻线、X011白横线等五条县道共计26公里,乡道11条共计70公里,村道150公里改建工程,改造危桥30座;力争将两条乡道升级为县道,8条村道升级为乡道。突出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完善交通物流设施,抓好县城新区和白鹤镇2个汽车客运站、县城、朝阳等6个汽车货运物流服务中心和西霞院水运旅游码头建设。同时,建设和完善城乡供电、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建设,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孟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坚强、智能"的电网建设目标,统筹输电网和配电网规划,落实智能化发展要求,加快县域电网构架建设与改造工程,不断提高电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民生用电的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在现有供电能力的基础上,新、扩建王良、阳光、黄鹿山、吕村5座35KV变电站,改造线路56Km;新、扩建白鹤、岭南、麻屯、横水、常袋5座110KV变电站,改造线路39Km;另规划新建220KV变电站两座,变压器容量720MVA;供电能力之用电总量由2010年的8.6亿Kwh,提高到17.67亿Kwh,负荷由2010的164MW提高到344MW,实现电网的安全、可靠、足量、灵活、经济型供电,全面提高供电能力。农村能源重点搞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争取"十二五"农户沼气利用率达到20%,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80%,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沼气示范村50个,新发展太阳能用户1000户。加快津河燃气公司县城供气入户步伐。借助鄂尔多斯天燃气管道项目,实施华阳产业集聚区天然气引入工程、华阳电厂余热综合利用工程,解决供热需求。
第三节 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以城区为主枢纽,与产业园区、风景区、社区、乡镇布局相配套、覆盖全县的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的信息网络构架和综合信息交换平台。重点抓好宽带传输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等基础性工程建设。建立数据库,实施网络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化。完善通信管道及基站基础规划,积极推进有线宽带光纤化进程,适度超前光缆网建设,力争实现光纤到户,做好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为城乡居民、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信息服务。争取到2015年末实现所有行政村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电话通户率达到90%以上。
第八篇 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洛阳城区后花园为目标,以节地、节水、节能、合理开发资源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的模式转型,逐步形成绿色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第一章 加强生态建设
加大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水源涵养区、孟西浅山区、主要河流区、水土保持区、黄河生态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完善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合理划分区域,明确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重建区,形成层次分明的功能区划,有效防止导致功能区退化的建设活动和其他人为的破坏活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继续实施"碧水蓝天计划",加强生态林建设,扎实推进万亩环城生态林、黄河防护林、旅游区绿化林、黄河滩涂经济林、遗址保护区公益林等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实施瀍河水系两岸景观美化绿化工程,加大城区河道清障、筑坝、护岸等,全面推广植树种草;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沿河、沿线、沿山等地方植树造林计划,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重点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开展主要河流区域水土整治,加快重要山丘地带生态保护,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快梭椤河、瀍河、金水河等重点流域治理,瀍河在九泉水库上游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梭椤河、金水河达到Ⅲ类标准;高标准规划建设瀍河景观水系,打造山水生态城市。
第二章 加大环境保护
加强总量控制,强化环境质量约束性要求,实施全防全控的新型污染防控体系,以治理工程、保障工程建设为重点,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营造生产发展、生态文明、生活良好的环境。
第一节 净化大气环境
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燃煤行业的烟气脱硫设施必须达到环保要求的脱硫效果、达到二氧化硫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全面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形成以烟气排放行业污染防治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和以防治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重大烟气排放行业必须按照要求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或脱硝设施改进。进一步推动车用燃油低硫化进程,强制报废服役期满的机动车,加强在用车使用清洁能源改造,有效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的污染控制。彻底取缔县城区立式燃煤锅炉,改造或推行燃气锅炉。在规划位置布设固定大气采样,加强对大气的自动检测工作,到2015年县城区、县内主要旅游沿线、旅游景点所有烟气排放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实现全部达标,城区及主要景点大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超过310天。
第二节 防治水体污染
加强水污染防治,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确保九泉水库等县域饮用水源地安全。深化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继续加大对化工重点企业废水的监管治理力度,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目标范围内。逐步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十二五"期间建成10个以上的农村集中住宅小区污水处理示范性工程。实施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建成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和空港产业集聚区、华阳产业集聚区和洛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3个产业区污水处理厂以及平乐、朝阳等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洛阳市区输送华阳电厂的中水回用系统;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要求初步建成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落实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定期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专项检查。到2015年,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中水回用率达30%以上。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管,健全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确保危险废物全部无害化处理处置;扩大朝阳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接纳能力,加强医疗废物监管,确保全县的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实行村卫生所医疗垃圾的统一处理。提高生活垃圾处置水平,优先进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县城区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的建设,农村和乡镇实施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制度。积极开展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十二五"期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第四节 完善污染防控体系
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实施企业全过程污染控制,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污染负荷较大的重点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环境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作用,从源头预防、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积极推进施工期环境监理,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验收的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保验收全过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环保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加强对县城和重要景点周边的建筑施工管理,制止扬尘污染和建筑废物无序倾倒,所有施工区域一律加盖防尘防护网罩,实行封闭施工;按照县城功能区划,划定机动车、农用车过城线路,在主要敏感区段,实行车辆绕行、喇叭禁鸣和社会噪声管制。彻底根治城区街道车辆乱停乱放,消除视觉污染。
第三章 提高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水平
坚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和集约使用资源,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第一节 严格控制土地资源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加强对土地的集约开发和利用,盘活土地存量,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做好土地的有偿转让和近远期利用规划;"城中村"改造和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土地,统一纳入储备,优先用于服务业、住宅、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治理"空心村",提高农村现有用地利用率;提高土地总体利用效率,科学、适度调整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想方设法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确保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的发展需要。限制一般工业项目用地,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环境要求的项目用地,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密度。采取转让、租赁、入股、拍卖、政府收购等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城中村"改造和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土地,统一纳入土地储备,最大限度增加土地收益。"十二五"期间,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格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凡未经备案、核准、审批的项目,严禁配置土地指标。制定新入驻项目投资强度、科技含量、节能环保标准,严禁达不到标准的项目占用土地,严禁未批先占和恶意套取土地,严厉打击变相圈占、炒买炒卖土地,杜绝已批建土地长期撂荒或改变建设内容行为。
第二节 倍加珍惜水资源
科学配置地表水和输送用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做好关键领域的节水工作。农业领域继续抓好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工业领域重点抓好火电、化工以及高位地带高耗水行业的节水,鼓励使用中水;生活领域重点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强化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推广居民生活节水器具。
第三节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模开采,集约利用"原则,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资源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对开采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提高资源开发集中度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严禁西部已关闭的小煤矿死灰复燃,加大对页岩砖厂采石及黄河河道采砂的监管力度,惩罚乱采滥挖行为,集约开采矿产资源,提高矿产回采率。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和措施,运用经济、行政手段,鼓励和调节矿产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惩罚矿产企业浪费矿产资源的行为。
第四节 高度重视节能降耗
突出抓好钢铁、冶金、化工、耐火材料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对技改无望或拒不技改,依然在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益的状态下运行,又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者,必须痛下决心,硬起手腕,坚决关停。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加强交通运输节能,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抓好公共服务行业节能,重点抓好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的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施余热利用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和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努力培养节约环保型的消费方式。到"十二五"末,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7.5%。
第四章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实施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从产业布局、资源开采、生产建设、社会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逐步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节约各种资源活动,加强物资回收利用和中水回用,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低碳型增长方式。工业方面以华阳产业集聚区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点,重点建设形成煤电一体化能源化工集群、硅电一体化为重点的光伏产业集群。以中国洛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大力推进环保纳废及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方面以循环农业示范村和沼气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突出以农村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为重点,大力发展秸秆还田、秸秆及其他废弃物生产沼气等,积极延伸沼气服务网点,加强循环示范村建设申报工作。
第九篇 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科技创新 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现状,必须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牢不可破的真理,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强化人才资源开发和培育,为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一章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巩固提升科技先进县的地位,加大对科技发展及创新的投入,进一步推进以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一批关键技术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速科技要素向先进生产力转变,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实力。
第一节 加大扶持力度 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充分利用紧靠洛阳优势和市区科研企业的帮带作用,积极引导培育县域科研企业发展,带动县内逐步形成一支能够
适应行业发展的科研队伍,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制定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县域民营科研企业。加强引导与扶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体系,鼓励具有较强研发和技术辐射力的科研机构,汇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开展面向孟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制约开展技术研究。想方设法促进科技研究与科技先进成果到孟津完成转化。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企业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和创新路径等方面的指导培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鼓励自主创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断提升企业创新管理水平。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占全县GDP的2%。
第二节 建设创新平台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在继续抓好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孵化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实施科学技术转移及产学研用合作工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十二五"期间,争取建设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站;建设1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研发中心。同时谋划好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高科技项目,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30种;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的1家,超5亿的3家。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
第三节 积极推进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
以建设"十大基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立足我县战略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围绕相关行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整体提升。装备制造业以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管理数字化技术等共性技术研究为依托,重点突破自动控制、产品高端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耐火材料业重点发展新型耐火材料;能源电力重点改造提升脱硫环保装置;化工纺织重点研究产业链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冶金建材重点研究提升质量、转变粗放发展模式等技术问题;利用环保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信息化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发展食品加工、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紧盯世界潮流,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全县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第四节 构建主体多元的创新投入机制
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创新投入保障制度,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政策,发挥企业创新投入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强化财政投入对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大县级财政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鼓励发展创业投资机构,进一步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
第五节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加强政府对科技资源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建立政府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自主创新联合推动机制,实施支持创新的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优惠政策,完善政府采购、奖励扶持等政策,推动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破解人力资源难题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实施人才强县、强企工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吸引、用好三个关键环节,重点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县内各行业人才选拔、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奖励力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开设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和"黄金通道",实质性推进我县"一团一库"(专家顾问团、项目库)建设工作,扩大各行业专家、学者、专业科技人员队伍,促使其来孟领办课题,献智献策。建设对外技术合作咨询顾问平台,真正发挥专家顾问团在政策解读、科技咨询、项目把脉方面的作用,借智生财,弥补短项,修炼内功,为引进项目、引进技术、产业升级和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应咨询,进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涉外区域合作水平。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争取形成科研单位成果研发-专业机构孵化(中试)-产业集聚区转化的产业创新链。
--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力 实施培养计划,加快对企业党群工作者、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企业人才的选聘步伐,有关民营大型企业的董事会和股东要敢于推行经理外聘制,实行经营管理职业化。
--加强科技领先人才培养,提升科技竞争力 围绕我县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开发培养体系,培养、凝聚、造就一批靠得住、拿得下、热爱孟津、愿意为孟津献智献策、建功立业的科技领先人才。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技术创新力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制定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奖励政策和优厚政策,促使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孟津,以孟津为家。关注人才市场,加强人才引导。
--加快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操作力 明确并界定现有各职业高中和培训机构的立校定位、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建立定向化、协议化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强化职业技能鉴定,严格技师、教师定向管理,加快实现因业定教,因教定位。增加市场化、社会化的其它职业培训基地,为县域现有产业发展培育合格的岗位技能人才。
第十篇 深化体制改革 全面扩大开放
第一章 深化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投融资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弊端,树立开放思维,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牢固树立"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发展理念,按照既要宽松、又要有序的发展要求,大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质环境,规范投资准入门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全面促使其加快发展,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毫不动摇给民营经济以鼓励、支持和引导作用,着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转变观念和发展方式,
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县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民间投资主体要注重"内功"修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树立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市场准入要求,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树好形象、回报社会,并主动承担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十二五"末力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超过350家。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实现福民强县的长效机制,有效激活各级党政班子干事创业的动力源,努力引导各级干部创先争优,建功立业。严格选拔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公务员业绩考核。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心系事业风气,严防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浮夸现象作祟。扶持正气、驱逐邪气、褒善抑恶、击浊扬清,以干部队伍为重中之重,全面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高效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亲和力。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政务规范,扩大公开范围,增强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明确考核指标,注重实况考核,查究真实情况,强化行政问责,在全县大力营造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干事创业光荣、庸碌无为可耻的良好氛围。试行公务员分类管理,规范公务员管理模式,实行人事部门对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直接调动。
第三节 加快企业事业单位改革
坚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体制改革,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坚持因企制宜、改革改制、理顺关系、维持稳定,努力推进企业内部的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和创新、管理、机制"三个转变",调整优化存量资本结构,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企业的良性运转和健康运行;遵循事业单位社会化发展方向,坚持"职工利益优先、公开公正操作、因单位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竞争有序、有利于发展的事业单位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市县联动,分步实施,阳光操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试点先行、抓点带面、成熟一个改制一个,因情制宜,因单位定策,保证国有、集体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改制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第四节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有效控制政府债务风险。扩大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均财政支出规模。缩小公共财政支出城乡差距,搞好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工作,发挥财政性资金在产业发展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扩大各类产业发展政策性引导资金在财政年度预算支出中的比例,并保证到位,严格监管。
第五节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健全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审批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把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根据县乡两级现有财力状况,支持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BT、BOT融资方式实施工程建设。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中小型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各类投融资公司和贷款担保机构在孟开展金融业务。金融部门应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举行"银企洽谈",实施"银农对接",重点加强对县域重点骨干企业、在建重点项目以及"三农"、民生方面的信贷支持,以良好的金融服务实现互促共进,一投双赢。
第六节 健全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
加快发展资本、产权、土地、人才、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培育和规范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围绕我县项目工程建设及经济社会管理,重点培育、发展和壮大目前急需的工程咨询、环保评价、安全评价、以及其它评估和中介机构,并促使其引进人才、提高资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行业支撑。打破部门保护和行业垄断,支持资质部门公开行业、公平竞争。建立孟津企业家协会,为县域项目业主和企业厂家提供广阔的对内对外学习交流平台。举办高端讲座,从根本上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建立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非法传销和商业欺诈行为,维护孟津形象和消费者利益。不断完善依法运营、行政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信用、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相互促进的社会信用体系。探索征信系统,催生征信机构,建立和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发挥价格的监管作用,依照价格政策,加强对重要生产资料、资源能源及生活必需品的监督,协助省、市推进阶梯水价、阶梯电价改革,监督排污、垃圾处理等行政事业收费标准。
第二章 扩大开放
继续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贸易和合作范围,优化外资结构,增大外资规模,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环境,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断提供新动力。
第一节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紧抓国家扩大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不断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一要注重产业政策导向。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扶持政策、宏观经济走势、县内产业布局,注重项目库建设,积极谋划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关联作用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预见性和准确性。二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经贸洽谈会、产品交易会和区域性战略合作会,努力探索网上招商、代理招商、驻地招商、以商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三要扩大招商规模,提升招商质量。立足于引入大型优质产业项目。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孟津籍在外庞大的工作人员优势和良好的人脉关系以及眷恋家乡、热爱家乡、关心和支持家乡的赤子情怀,扩张招商力量,扩大招商范围,形成全方位引资招商的良好氛围。要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向"选商择资"的战略性转变,在具体项目落地前,应高度重视科学论证和综合评判工作,防止泥沙俱下,牺牲有限资源。"十二五"期间,力争引入一批有品位、有档次、有潜力、有后劲的朝阳产业和朝阳项目,以此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质量。力争引进境外资金累计2亿美元以上(剔出"十一五"时期不可比因素),引进县外境内资金累计达700亿元。
第二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 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促使和扩大大洋耐火、杭萧钢构、隆华传热、一拖路通、榕柘焦化、华冠齿轮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贸易出口。利用国家鼓励进口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进口孟津县产业发展急需的成套设备、先进技术、原材料。搭建商务信息平台,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加强经贸洽谈协作,主动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形式的招商会、洽谈会,大力推介孟津的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行业优势和对外合作项目,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和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实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进行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和国际科技合作。"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5亿美元以上。
第三节 加强区域合作 开辟招商领域
加快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大力引进沿海发达地区在产业集聚区兴办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加大空港产业集聚区浙商工业园和华阳产业集聚区汽车装配园的凝聚和辐射能力。积极承接国内500强企业转移的重大项目。加强与洛阳市及郑洛工业走廊在先进制造业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协作关系。以位处中原经济区腹地、涵抱小浪底、西霞院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紧临国家最大的石化基地--吉利区的优势,积极与国内外具有先进开发和管理经验的区域进行联合开发与合作,充分发挥同种同类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落实区域合作与交流的实质内容和具体事项,促使合作与交流健康永续、常态运行。
第十一篇 建设幸福家园 构建和谐孟津
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以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生活质量为着力点,以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为保障,每年确定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扎实管用、一定要办、办则有果的"十件实事",确保全县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长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事有所依,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变,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惠至共享。
第一章 积极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统筹城乡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一节 广开就业门路
妥善处理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鼓励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坚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并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落实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担保制度,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努力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通过政府搭桥、开发公益岗位等办法,着力帮助就业。倍加关注新毕业大中专学生的就业问题,广辟并保留各类科技、特长型优质岗位,保障新毕业大中专学生在专业对口、适宜自身发展的岗位上实现就业,并以此带动全体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扶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和残疾人就业和创业。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70元。
第二节 完善就业服务
统筹城乡就业,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规范发展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转岗能力、创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探索和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和失业职工的就业服务工作。"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00人左右,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二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城乡统筹、因地制宜、保障标准与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重点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职工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转续办法。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第一节 建设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筹集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县域企业用工待遇的监督力度,促使用工企业在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指导线的前提下,必须按时发放工资并缴纳"三金"。加快推进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争取进入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加快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与房地产共同发展,努力实现家有所依,住有所居。到"十二五"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强化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广泛动员全社会拥军、爱军,实现军民共建、共享、共荣。围绕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重点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等三难问题。实现安置就业、扶持就业、经济补偿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多渠道、多方式安置好退伍士兵。
第二节 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廉租住房制度,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着力解决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行商品住房价格宏观控制,努力扩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住供应,力争中等收入家庭能够买得起、住得下;鼓励新毕业大中专学生到孟津安家就业,制定优惠购房政策予以优惠安置;吸纳高精尖人才到孟津安居创业,制定特别购房政策予以特别安置;积极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及其他特困群体的居住问题,启动多元融资体制,建设农民公寓或集体宿舍,进行出租经营;进一步健全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覆盖面,切实加强农房规划建设管理,稳步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不断提高农房建设水平和防灾能力。
第三节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健全低保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和应退尽退。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办法,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以及教育与住房等救助水平。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切实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基本居住、基本康复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照料。建立临时社会救助制度,对低保边缘群众、流浪乞讨人员和其他因突发性灾害或重大疾病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社会救助。加强儿童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通过多种形式改善县聋哑学校办学条件,扩大接收容量,推动福利事业逐步从救助型向普惠型转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人事业,全面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养老机构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向养老院建设投入,大力发展社会性养老机构。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财政补贴制度,从政策和资金上适当向乡镇及社区养老院倾斜。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公益性岗位为特困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提供照料服务。到2015年末,争取实现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格局。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试行县域老龄卡制度,凡70岁以上老人在县内搭乘公共汽车或到县内各旅游景点旅游,一律实行免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兴建25所以上福利院;加强老干部工作,改善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条件,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强化对有益活动的组织引导,激励老干部继续为孟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智献策、贡献余热。
第三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以打造"孟津名片"、巩固教育声望、为国家为家乡培育高素质人才为着力点,努力办好以孟津一高为重点的普通高中教育;以满足市场需求、培育实用人才,扩大社会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
第一节 完善基础教育体系 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以推进教育均衡、规范化发展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继续加强县乡(镇)幼儿园建设,重点建设乡村中小学校舍,完善高中教育设施。强化政府调控职能,对全县范围优势教育资源实行跨区域调整,推行县乡教育帮扶制度,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加强教学交流、对口支教、城乡互动工作,促使强校带动弱校,优秀教师到贫困山区挂教。到2015年,学前1年幼儿毛入学率达88%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8%,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0.5%以下,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第二节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模式,着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学校管理,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办学特色,选定教学方向,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为重点,为县内产业工人结构的转型提供相应的基础平台,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应有的技能和技术支撑。整合现有职高资源,筹建孟津职教中心,加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普通学校、成人学校、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和广播电视教育的作用,加快发展非学历教育,形成广覆盖、多层次满足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和农民转产转业的教育培训网络,构筑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至2015年,实现涉农类专业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基本持平。
第三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教育事业发展活力
在兴学办教上,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发展基础教育,鼓励符合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向的社会主体兴办具有特色优势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继续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制和教师岗位聘任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程序,择优第一,促使"两制"健康化、规范化、制度化。严格教师资格管理,全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定期对全县教师进行师德、师责、师质、师爱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优化教育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学改革为重心,大力探索不同类型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探索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教育督导,端正教学风气,净化校园空气。着眼于受教对象综合素质的培养,着力加强教学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四章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到2015年,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明显提高,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所有困难家庭,卫生机构总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340个和2300张,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40个和500张,全县人均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提高。
第一节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为城乡居民就医提供便利,切实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加强农村医护队伍建设,提高特色专科医疗水平。重视和加强妇幼医院和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治体系、疾病防控体系、疫情报告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预警体系和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落实职业病防治规划,开展水源性疾病监测。加强医疗管理,优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坚决查处违规进药、违禁提价、以药养医和处方提成行为。倡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恪守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精神,大力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
第二节 建立医疗和药品保障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规范基本药物的目录管理、生产储备、采购配送、配备使用、价格管理、补偿报销、质量监督、考核评估。严格药品价格管理,减少药品流通中间环节,努力降低药价。探索完善医药购销体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医疗机构收费管理,有效调控医疗费用。
第三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福利工程,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9万人以内。
第五章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建设
充分利用孟津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文化资源,竭力推进文化创新,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人民群众社会卫生意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到2015年,文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整体文化品位显著提升,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第一节 大力开展"中国书法之乡"创建
以王铎书法为引领,依托现有硬件设施、书法基础、书法影响、庞大的会员组织以及县内众多的国家、省市级书协会员,大力推进书法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村庄社区、进千家万户活动,实现书法艺术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总体功力和水平的明显提高,努力创建"中国书法之乡"。加大财政投入,广纳社会资金,修缮扩建王铎书法馆和王铎故居,使之能够承载国际、国内大型会议阅览和大型书法展出。建立王铎书法研究会,申办孟津书法研究院,高规格举办一年一度的"王铎杯"书法笔会和高级别书法研讨会。突出书法艺术从娃娃抓起,重点在全县中小学普遍开设书法课。突出书法艺术从党政部门做起,重点在机关团体实施"书法推进计划"。突出书法氛围的营造和书法水平的提高,扩大舆论宣传,打造精品景观,加大培训力度,推进学术交流。以此促进和带动书法艺术的大众化和社会化。倡导王铎书法的传承和光大,孕育和催发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书体。鼓励县内知名书法家到国外、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举办个人或团体书展。加强书协建设,强化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努力扩大会员并保持与全体会员的经常性联系。定期举办县内书法讲座和创作评比,不断培育新秀,推出名家。编辑出版《孟津书法家作品集》,拍摄《孟津书法艺术》专题片。按照重在运作的指导思想,强化对上沟通、对下落实,确保2012年初获取"中国书法之乡"创建成果,并于五年内新增中国书协会员10名以上,省级书协会员50名以上,市县级书协会员500名以上。以此为动力,带动文化和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第二节 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建设
积极繁荣文化市场,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繁荣。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基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积极筹建孟津博物馆,对暂放、散放、新发掘以及散落民间草泽的文物、题记、碑刻进行汇集橱展。推进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孟津县文化馆、图书馆、人民剧院和乡村流动图书站建设,全面提高文化资源的共享效果;深化县曲剧团改革,不断推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深化电影公司等老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努力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向新型文化产业的转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切实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等公益文化工程,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充分挖掘孟津历史文化名人遗闻轶事及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突出历史孟津、文化孟津、厚重孟津建设,有力提高文化事业发展能力。加强《孟津县志》、《孟津文史资料》等文化志书的整理编篡工作,促进文化资源的复原整合。在全县编辑发行《历史孟津》、《文化孟津》简明读本,使每个孟津公民逢人可讲孟津历史掌故,逢人可谈孟津山川风物;促使文化资源利用,促进城乡文化共享,启动多元化体制和多样化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健康文明、富有特色内涵的公益文化事业。到2015年末,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村级文化大院达标率80%以上。加强市场管理,加大网吧整治,强化网站管理,净化文化环境。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节 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
加快构建面向群众的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必要的体育场馆,在城镇和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和完善亲民、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设施,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普遍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倡导全民健身新理念,推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继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广泛开展适合不同人群、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根据我县历史文化名县效应及目前群众参与程度,大力支持太极拳等传统体育运动,鼓励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由政府引导、经费保证的体育协会作用。以学校、社区为重点,开展全民性体育运动。到2015年,城乡社区(村)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
第四节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坚持爱国卫生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科学治理、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树立大卫生观念,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构建健康和谐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城乡卫生水平。县城区力争在2011年底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标准。到2015年底新增1个国家卫生镇,新增2个省级卫生镇,所有乡镇均达到市级卫生镇标准,全县60%的单位、20%的村进入卫生先进行列。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捉高健康知识普及率,引导城乡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2015年,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达85%以上;县城区居民的卫生知识知晓率8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不低于75%,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组织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县城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增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卫生质量。到2015年年底,全县城乡卫生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有相应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卫生水平。积极开展创建卫生县城、卫生村镇和卫生先进单位活动,到2015年,全县农村基本用上清浩卫生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城区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广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活动,控制病媒生物危害,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继续巩固"灭鼠先进县城"、"灭蚊先进县区"、"灭蟑先进县区"成果,切实控制苍蝇密度,有效控制和降低其它病媒生物的危害。
第六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平安孟津"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依法建立公民权益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到2015年,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安状况更加良好,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更加巩固。
第一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建立经济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大隐患整治,严把安全准入,加强教育培训,促进科技投入。重点抓好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以及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针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灾害来前的预警预测能力、来时的临机抵抗能力、过后的生产自救能力。完善重要物资、生活必需品紧急状态下的调运机制,确保水、电、路、运快速修复,畅通无阻;强化对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保证人民群众买着放心、吃得安心;强化对道路、交通的安全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归来怡然;加大对公共场所的安全监管,保证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保证网络系统安全运行。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抓好国民经济总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建设。结合新区建设划建县人武部新址,建成集动员指挥、人防指挥、培训操练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加强乡镇武装部和民兵连建设,不断巩固民兵阵地。发挥民兵队伍作用,积极组织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安全保卫等。
第二节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引导社会各方面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加快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全面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使其成为依法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大力促进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扎实抓好以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为重点的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系列活动,继续推进综治网络向农村、社区、企业延伸。到2015年,全县所有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达到规范化标准,农村、社区综治工作达到全覆盖,学校、企业等综治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开展以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为重点的科技防范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三节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不断提升。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为人、无私奉献的良好品格,推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社会氛围。以政风化民风,以民风促政风,突出以加强机关作风和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干事创业一心一意、吃苦受累无怨无悔"的良好风气,坚决杜绝隐性腐败,彻底扭转形式主义。在全县大力开展历史孟津、文化孟津、现实孟津研学活动,促使远近各方认识孟津、走近孟津、感觉孟津,共图发展大计。以礼仪之邦、昌明之地、华夏之根、羲皇之胄为背景,提炼和塑造厚重开放、诚信畅达的"孟津精神"。培养全社会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着力构建"两型"社会。促进全社会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形成。深入开展军地共建,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普及推广现代科学知识,打击邪教,破除迷信,在全县营造健康文明、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媒体效应,尤其是互联网的管理和应用,以事实说话,以道理服人,以正确的导向疏导舆情,增强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提供坚强精神支撑。
第四节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关注公民意识,使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得到体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支持政协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事务管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发挥政协对政府的监督作用。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自治范围,不断提高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内容的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能力。强化民主选举、目标管理、监督公开、培训提高。抓好村务公开,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民主决策,全面加快社会民主化进程。
第五节 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坚持依法治县。加强行政和经济法制建设,强力推进依法行政,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建设法治政府。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开展司法援助,尊重和保障人权。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抓好执法管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杜绝执法随意性。健全执法督察、执法检查和群众评判相结合的执法工作机制,形成统一、全程、严密、高效的执法监督体系。积极推进执法公开,以公开促公正。加大执法监察和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有效预防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引导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信访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工作,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第十二篇 保障措施
《孟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是具有约束力、控制力、指导力、执行力的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纲领。必须注重从政策措施、实施机制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提高执行规划实施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第一章 政策措施
--强化政策支撑 制定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制定外来投资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向我县转移。实施财政支持政策,对"十二五"规划的公益性项目、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事业以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优先投入。实施土地优先保障政策,对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优先考虑和安排用地指标。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逐年增加产业发展政策性引导资金额度,引导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党政人才培训,突出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突出解决梯次接力不济问题。探索社会购买和人才派遣机制,保证公共活动能够正常运转。加强企业
高层管理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实施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在专业领域方面的技术骨干。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提高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强化项目支撑 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编制论证、充实完善与时俱进的项目库。保证在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谋划储备一批、加快履约一批、争取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关系我县发展全局、影响深远、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始终保持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县将重点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概算总投资980亿元左右。(详见附表)
--强化环境支撑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许可,简化审批程序,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对项目实施的指导作用,继续推行项目联审联批和现场办公制度。坚决打击各种阻工闹工、强包强干,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确立孟津精神,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营造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
第二章 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衔接 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在《纲要》的统领下,编制好乡镇规划、各专项规划、重点企业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园区)规划,搞好各级各类规划间的有机衔接,保证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相互衔接,形成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有力支撑。在付诸实施中,要切实维护既定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禁止随意性,防止盲目性,做到全县发展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
--加强目标考核 县政府将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提出年度落实目标和任务,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年度计划,细化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每年末,县政府将以六大目标考核体系为主要依据,统一组织,严格考核。
--加强监测评估 县发展改革部门要对各级各部门实施"十二五"规划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定期向县政府报告,并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多角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形成中期评估报告上报县政府。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由县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加强社会监督 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而且要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本《纲要》经批准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释义"十二五"规划,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正确导向,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在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知情权、监督权,为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规划纲要的实施开辟畅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