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宜苏山有三件世所罕见的宝贝:金蟾、玉缶、隐身草。那里附近的小孩子们不断唱着这样的歌谣:“人人都说苏山好,苏山到处都是宝,其中三样最主贵,金蟾、玉缶、隐身草。”
传说,一日,辞去燕国丞相职务的刘海云游来到孟津横水镇的宜苏山上。见到这里北临大河,南可眺龙门,东望首阳山,西接平逢山。周边有谷城之山、瀍河之源、韩愈故里、龙马谷堆等诸多的名胜古迹。加之于宜苏山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风光秀美,气候宜人,于是,刘海便在宜苏山住了下来。
刘海是一个勤奋之人,每天黎明即起,上宜苏山砍柴,在宜苏山的桃花峰上植下了许许多多的桃树,在白龙潭旁种下了一行行的垂柳。每逢阳春季节,桃花盛开,宜苏山上桃花灼灼,白龙潭边岸柳袅袅,桃红柳绿,云蒸霞蔚,烟霞明灭,万千变化,令人震撼。夏秋季节,白龙潭中荷叶连天,荷花点点,真乃一个迷人的世界。
宜苏山上,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一直站立着一个石人。刘海自幼没有了父母,和他哥哥刘简住在一起,他们家里的生活艰难拮据。刘海砍柴时,把从家中带来的黑馒头放在石人的头上,累了,就坐在石人旁边休息一下;饿了,去拿放在石人头上的黑馒头,而黑馒头却不翼而飞。刘海以为可能是让鸟儿给叼吃了,于是,忍一忍饥饿也就算了。第二天又是这样,连续五天,反复如此,刘海隐忍不住,心生怨恨,大怒,看看四处无人,于是,刘海就朝着石人发火。万万没有想到,这时候,这个石人居然开了腔:“你放在我头上的黑馒头是我把它吃了。”自那时以后,刘海看到石人诚恳、实在,每天照样给他黑馒头吃。到后来刘海在宜苏山种下的谷子、黑豆等五谷杂粮,长势喜人,庄稼都成熟了,并且由于神农氏保佑,风调雨顺,年年有了好收成。刘海知道石人能吃,就每天早上给石人口中放一把在宜苏山种下的谷子,晚上给石人口中放一把在宜苏山种下的黑豆,倒一点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刘海不厌其烦,天天如此供给石人饮食。
石人看到刘海对自己这样好,知道刘海是一个勤劳、善良、热心为人的人。一天,石人就对刘海说:“这里的白龙潭中有一只金蟾,十分可贵,你无论如何要千方百计地得到它,这样,你就会一生幸福安康。”诚实的刘海只知道自己靠自己的力气耕种,没有特意去想石人的这些话。
过了许多天,石人见刘海无动于衷,在刘海砍柴休息时,石人就催促刘海,并告诉了刘海获取金蟾的办法。刘海按照石人说的方法,用砍柴刀砍死了宜苏山上那条暗藏的大蟒,抽取了大蟒身上的大筋,又从石人背上拿走了金线,在白龙潭岸边扎了一个草人,草人在这里终日垂钓,最后终于钓得了金蟾。后来金蟾变作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刘海和金蟾结为夫妻,二人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刘海也因此而得道升仙,先是被列入上八仙,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刘海的上八仙位置被张果老所顶替,但是在下八仙中刘海有其名。
几十年后刘海病老而死,金蟾将刘海埋葬在孟津宜苏山下的白龙潭旁边。多少年来,人们每逢清明、寒衣节都来到宜苏山旁边的白龙潭刘海坟前,为这位勤劳、善良、热心为人的刘海上香、烧纸,祭拜这位勤劳善良、乐以助人的仙人。
宜苏山另一件宝贝是玉缶,玉缶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玉缶形状像一个家里用的盆。清朝中期,这个玉缶辗转流落到 “周半县”第五个儿子周煦那里。
“周半县”乃是孟津县一个名叫周法的人,居住在宜苏山不远的一个村庄。宜苏山因为是赫苏氏的所居之地,所以,那里民风淳朴,风尚良好,自古及今,留下了许许多多美谈轶事。相传周法曾经替代孟津半县人民交了皇粮,因而落下了“周半县”的美名。清道光二十年春天,“周半县”的第四儿子周勋,在宜苏山庙会时捐钱唱戏十天。二月初五那天,崔沟望族张员外来宜苏山上的高庙上香,见周勋仪表堂堂,容颜伟硕,一表人才,心生爱慕。第二天,便用花轿将其爱女送至周家,两家联姻。周勋与张氏婚后,夫妻恩爱,六年连得六子,后来个个都健康高寿。相传,周勋每逢早晨起床,总是发现自己的鞋中皆有几个元宝。这里的人们都说“积善之家,天有报应”。周勋之妻张氏年高之时,在房中闲坐,亲眼看见经常有一个几寸高的小人儿,背着一条小布袋攀爬上囤,骑于囤沿,往囤中倒粮食,故而不管周家怎么吃粮,而囤中粮食总是不会减少。也有人说,周家吃粮只要周勋亲自去挖取,取过之后,以手抚之,粮食即盈复如初。于是,人们都知道,“周半县”家里囤中的粮食,日用不减。
“周半县”的第三儿子周焯,性情豪爽,好施舍。孟津县东乡遭灾,周焯前往放赈救灾,米粮散尽以后,周焯准备启程回家,仍有饥民拦住周焯的马头继续向其索施。这时候周焯毫不犹豫地遂将自己的金马镫施舍于饥民而打道回府。
“周半县”的第五个儿子周煦,也是一个好善乐施、扶弱济贫的人。据说,有一陈姓老汉,一天,到横水西山底拉煤,由于路途遥远,夜间借宿在周煦家里。夜半,陈老汉起来喂马时,发现没有盛料的盆儿。于是,陈老汉向周煦借盆喂马。周煦随手将玉缶递给陈老汉。陈老汉挖了半玉缶玉米让马吃,马吃了半宿,玉缶中玉米如初,丝毫没有减少。陈老汉惊奇不已,遂后陈老汉说是喂马,向周煦求要这个玉缶。周煦慷慨应允,陈老汉将玉缶拿走,后来未再归还,如今也不知道流落何处。
宜苏山还有一件宝贝叫隐身草。清朝末年,宜苏山每年二月初五都有一个庙会,庙会时,“周半县”家里总有人站出来出钱唱戏。当时剧团里有一名伶,在宜苏山炎帝庙东的附近小解,忽见眼前长着一株水灵灵的小草,这株生机勃勃的玲珑小草,虽然棵不大,但是花儿开得鲜艳夺目,令这一名伶十分喜爱。于是,这一名伶便随手将其采之,顺便插入她的鬓发之中。
当演出开始,这位名伶走上舞台,台下观众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人们不知其故,这时候,名伶一时不小心,搔首时将那棵小草抖落在地上。此时,台下观众忽见名伶出现在舞台上表演起来。当名伶附身拾起那棵小草,又将其插入鬓发之中时,台下的观众依然是只闻声不见其人。台下的观众愕然,个个以之为奇。到了这个时候,那个名伶方知这株小草,乃是宜苏山上的一件奇异的宝贝。于是,那位名伶将这株小草携带而走。
听完了当地老人们的讲解,我如痴如迷,心里虽然知道这些都不过是一些传说故事,可是,我望着宜苏山及其周边的环境,又觉得这里的确是一片神奇的风水宝地,我们的先祖赫苏氏曾经选择这里,在这里“尝百草、种五谷”,结束了人类历史上一个饥荒的时代,拯救了中华民族当年的危厄命运,就表明了这里是一片人们景仰的圣地。宜苏山周围的瀍河之源、榖城之山、龙马谷堆、韩愈故里,这些名山名水、名地、名遗址紧紧地拥抱着美丽的宜苏山,让宜苏山显得更加神奇、美妙,使宜苏山显得更加神圣无比。(孙顺通)